崇阳县创新模式 医疗综合改革进展顺利
中国财经时报网| 2016-04-13 09:29:00

2014年,崇阳县被国家卫计委确定为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被省卫计委确定为全省三个重点联系县之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紧扣医改工作重点,创新模式,去稳快进求实效,综合改革进展顺利。

一、 强化政府主导,落实保障责任

强化领导。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县财政、卫计、发改、物价、人社、编办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崇阳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联系点制度的通知》,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科学规划。高标准、高起点设计公立医院改革框架、路线图和时间表。确立“一个目标”(群众看得好病、看得起病),建立“五大体系”(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医院管理、内部运行和监督),推进“九大领域”改革(科学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县乡一体化管理、医保支付方式、精细化管理、优质服务、健康管理、医疗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制订了《崇阳县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重点办好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三个县级公立医院。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已规划3所民营医院,即投资1.5亿元300张床位的综合性医院、投资1亿元200张床位的康复专科医院、投资2000万元100张床位的精神病医院。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舍得投入。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列为政府交钥匙工程,共投入资金3.7亿元。其中县医院整体搬迁、大型设备采购等,资金实行银行贷款,担保公司担保,政府贴息。2015年投资280万元为县中医院新开辟一条18米宽的循环柏油大道和对国医堂的改造。县级公立医院干部职工全员进入养老保险。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对县医院和中医院实行总额控制,按月预拨。县医院每月预拨450万元、中医院每月预拨100万元。

二、破除“以药补医”,取消药品加成

建立科学补偿机制。自2014年10月30日开始,县医院和中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由原来的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而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按规定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按照省、市物价部门制订的试点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政策(调高项目2809个,调低项目769个),县医院结合自身实际已对1019个医疗服务项目进行了调价,中医院结合自身实际已对536个医疗服务项目进行了调价,报市物价局审核。

调整医疗收入结构。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的原则,提高诊疗、手术、护理、床位等服务项目收入。鼓励医院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收入,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检验、治疗以及药品、高值医用耗材收入。严格控制医院药占比,杜绝新的以检查补医、以化验补医的现象。

三、改革管理体制,合理配置资源

明晰界定医院功能定位。县级公立医院界定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明确划分职能,县医院集医、教、研、预防保健服务、应急救援为一体,在疑难危重疾病诊治、医学科研和教学综合功能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中医院以中医药适宜技术为主,突出中医特色,加强中医特色门诊、特色专科建设,骨伤科、针炙推拿科和肝病科为省级重点建设专科。

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县政府分别成立了县医院和中医院理事会、监事会,落实院长负责制。理事长统一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担任,监事长分别由县人社局和县审计局主要负责人担任。理事会和监事会审议通过了《县级公立医院章程》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七大问题的解决办法。并规定理事会每月召开一次,监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

探索建立集团“一体化”管理,实行分级诊疗。全县共组建三个医疗集团,县医院与白霓镇、路口镇(含金沙所)、沙坪镇、金塘镇(含大源所)、天城镇五个乡镇卫生院组成人民医疗集团;中医院与肖岭乡、桂花泉镇、高枧乡、青山镇(含蔡墩所)四个乡镇卫生院组成中医医疗集团;保健院与石城镇、港口乡、铜钟乡三个乡镇卫生院组成妇幼保健医疗集团。医疗集团按照“六统一两独立”(统一规划和建设、人员准入、业务管理、药械购销、财务监管、绩效考核;财务独立核算、责任独立承担)的模式,实行集团“一体化”管理。所属集团的乡镇卫生院分别加挂主体县级医院分院的牌子,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统一管理、统一待遇、统一招聘。鼓励县级医院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到基层社区、乡镇卫生院依法开展多点执业,引导城镇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有序流动,优化资源配置。

四、推行岗位管理,完善薪酬结构

全面推进编制备案制管理。制定了编制备案制管理实施细则,合理核定县级公立医院院长、副院长、中层干部职数,人员编制总量控制在950个(县医院650个,中医院300个),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增加的 466 个编制在所属乡镇卫生院和县域内其他事业单位编制统筹调剂使用。

全面推行医院岗位管理。扩大县级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医务人员“岗保三定”,以岗定人,以岗定薪,以岗定职称,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县医院设置岗位650 个,县中医院设置岗位300个。

探索建立院长、医务人员年薪制和年金制。制订了《崇阳县县级公立医院院长、医务人员年薪制实施方案》,院长年薪13万左右,由三部分组成,基础年薪占25%,绩效年薪占51%,奖励性年薪占24%。基础年薪由县财政支付,按月发放,绩效与奖励年薪统一由县卫计局、财政局、人社局年终考核后由医院支付。医务人员年薪由基础年薪和绩效年薪两部分组成,从医院医疗业务收入中支付,绩效年薪通过考核发放。

五、加强医院管理,优化医疗环境

建立健全总会计师制度,加强医疗成本核算。制订了《崇阳县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管理办法》、《崇阳县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暂行办法》(试行),全面实行预算管理,加强对医院经济运行、分析、监测、成本核算、财务活动的会计监督和经济责任审计,控制医疗成本。县医院和中医院的总会计师由县政府委派,按组织程序报批进入院级领导班子。县医院的总会计师为副科级干部,中医院的总会计师为正股级干部,分管财务。

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打造精细化管理平台。建立信息化机房。按照全国一流的标准建设县、乡、村“三位一体”的高性能网络信息系统,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通过卫生信息中心,实现县、乡、村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建立患者诊疗信息“一卡通”。

控制医疗费用,加强“三双”管理。即:建立医疗费用“双控”支付模式、药品供应“双限”监督机制和责任医生“双十”负面清单制。

六、改善医疗行为,方便群众就医。

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在门诊服务大厅设立集咨询、导医、复印、投诉等服务于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履行全程医疗服务。

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强化护理人力配备。按照责任整体护理的要求配备护士,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全院护士比例不低于95%。普通病房实际护床比平均不低于0.4:1,重症监护病房护患比达2.5—3:1,新生儿监护病房护患比达1.5—1.8:1。门(急)诊、手术室等科室根据门(急)诊量、治疗量、手术量等综合因素合理配置护士。2015年底,县医院、县中医院、县保健院达到60%的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至2017年底,所有病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建立远程会诊中心。县医院远程医学信息系统于2014年8月动工,12月底竣工投入使用,总投入85万元。该系统设置有远程会诊、远程转诊预约、病历采集、远程专科诊疗、院前急救指导、远程重症监护、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图诊断、远程手术示教、远程教育、教程视频运维管理、远程数字资源共享等模块。医院远程医学信息可与各级远程医疗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与武汉协和医院对接。开展远程医学讲座。

七、注重实际效果,释放医改红利

改革,取得了“一增两降三提高”的成效:

一增加:增加了院长、医务人员合理收入。年薪制度的建立,院长和医务人员平均收入分别增长10%、24.8%,绩效工资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贡献突出者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技术含金量和劳务价值得到体现。

两降低:一是药占比降低。县医院由改革前36%下降到现在的30%,中医院由改革前47.7%下降到现在的38.5%,药价虚高得到有效控制,扭转了长期以来以药补医的局面,经测算,仅药品费用老百姓一年可惠利1200 万元。二是降低门诊次均费用和住院例均费用。县医院住院例均费用由4830元下降到4584元,门诊次均费用由135元下降到93元,中医院住院例均费用由4139元下降到3928元,门诊次均费用由90.16元下降到86元,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

三提高:一是提高了医院运行效率,通过优化医疗服务环境,减少了诊疗流程,缩短了患者就医时间。平均住院床日由原来的10.8天减少到8.6天。二是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县外转诊率由原来的11.42%下降到现在的9.4%,县医院、中医院医疗纠纷明显减少。三是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县医院2014年接待各类投诉132起,发布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差、违反医院管理制度等处理通报12期,服务中心成立后,截止目前只接到2起投诉。医务人员服务理念、服务态度有了明显转变,经测评,群众满意度由原来的 85 %上升到94%。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