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加大财政投入惠民生 社会保障能力增强
中国财经时报网| 2016-04-13 09:39:11

据统计表明,2015年,钟祥市财政收入为22.35亿元,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17.58亿元。“十二五”时期,全市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85.28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55.49亿元,年平均增幅达17.3%;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47.45亿元,年平均增幅达21.2%。

“十二五”期间,钟祥市始终坚持把培植财源作为财政支持经济建设的首要措施,以中国农谷建设和柴湖振兴发展两大省级战略为契机,围绕“率先小康、争创百强”战略目标,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注重在园区建设、投资环境、招商引资上下功夫,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五年来,共投入资金4.5亿元支持工业园区、楚商产业园、石牌港和磷化工业园等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乡镇财源建设考核奖励,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免除企业中介服务性费用,将“人才工作经费”和“奖励和发展基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投入财政资金250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鼓励企业入园孵化、支持开发专利产品和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支持地方产业发展。2015 年,安排6亿元财政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实际投入1.8亿元,通过设立应急转贷基金、“助保贷”政银合作基金、参股龙锦德担保公司等形式,引导资金近17亿元,扶持了429家企业,支持产业发展。争取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5.29亿元,扶持69家规模企业,有效缓解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支持柴湖振兴发展。近年来,共整合各级财政扶柴专项资金10亿元,用于柴湖工业园区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及企业贴息贷款,支持柴湖振兴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市税收收入完成40.3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加31.39亿元,平均增幅达到22%。2015年完成税收收入11.03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可达62.7%,比“十一五”末增长10%。

二是落实政策,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十二五期间,共投入资金14.11亿元,用于农村水利、通村公路、农村安全饮水和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通过整合财政资金、支持“三万”活动和美丽乡村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增加投入,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强化。优先保障发展教育。“十二五”时期,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共落实教育经费29.16亿元,有力推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大卫生投入力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医疗卫生改革。投入2000万元医改资金,加快了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投入4190万元,对人民医院、中医院及长寿、柴湖等6个乡镇卫生院实施改造,城乡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投入4217万元用于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十二五”时期,共争取社保资金41.51亿元,用于养老保险、再就业、新农合、城乡低保及社会救助等方面,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近70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99.6%,农民住院补偿比例逐步提高、范围逐步扩大,有效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农保制度全面推进,全市共有32.01万人参加新农保,收缴保费8019.5万元,为13.42万人发放养老金14182万元,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健全。加强住房保障建设。“十二五”时期,加强保障住房建设,投入25780万元用于经济适用房建设,投入79250万元用于棚户区改造,投入9856万元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发放廉租房补贴资金2292万元,逐步缓解、改善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十二五”时期,全市地方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32.19亿元,平均增幅达到13.9%。民生支出完成189.02亿元,平均增幅达到15.5%,2015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3.64%,同比增长23.9%,财政社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