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木镌刻红色血脉 文化根魂铸就时代华章
中国焦点日报网| 2025-09-24 13:27:24

——探访成都根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导语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中国西南腹地-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一座承载着红色记忆与文化根脉的“精神殿堂”巍然矗立。这里是成都根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所在地,也是创始人王道元倾注半生心血的“文化阵地”。从一名普通的收藏家到红色文化传播的引领者,王道元以古城红色文化博物馆、天府郫都国粹园博馆为载体,用行动诠释着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书写了一段以红色基因铸魂、以传统文化赋能的时代篇章。

图片1.png

赤子初心:从收藏家到文化守护者

“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行万里须守魂。”这句镌刻在古城红色文化博物馆门前的楹联,恰是王道元半生奋斗的写照。

作为著名收藏家、红色文化推广人,王道元的创业之路始于对家国文化的深切热爱。年少时,他常听父辈讲述红军长征的壮烈故事,一枚枚斑驳的领袖像章、一本本泛黄的红色典籍,在他心中埋下信仰的种子。成年后,他遍访山川,收藏红色文物万余件,从抗美援朝的军械仿制品到长征时期的珍贵文献,每一件藏品都凝结着他对革命先烈的敬仰。

图片2.png

“红色文化是民族的脊梁,传统艺术是文明的根系。若无人守护,它们终将湮没于历史尘埃”。王道元在郫都区三道堰镇党委的支持下,创办成都根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公司旗下,古城红色文化博物馆、天府郫都国粹园博馆、古城书院三驾齐驱,以“活化文物、传承根脉”为使命,构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精神堡垒。

红色丰碑:让历史照亮未来

步入占地20余亩的古城红色文化博物馆,5000余册红色书籍、2万余份红色报刊、1万余件红色宣传艺术品、1000余件军械武器仿制品……“长征文化纪念厅”内,一幅长达30米的《血战湘江》浮雕震撼人心;抗美援朝展厅中,复刻的上甘岭坑道场景令人身临其境;万余件红色文物、5000册珍贵典籍,构筑起一部立体化的党史长卷。

图片3.png

这里不仅是郫都区的红色教育基地,更成为全国党员干部的“精神加油站”。开馆至今,累计接待参观者超50万人次。一位老党员在留言簿上写道:“触摸这些文物,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声。新时代的奋斗者,当以先烈之志铸就新辉煌。”

王道元尤为珍视“活化传承”的理念。他创新推出“沉浸式党课”,让年轻人身着军装、重走“长征路”,在互动中感悟信仰的力量。

木韵乾坤:金丝楠木中的中华美学

如果说红色文化是根植于血脉的信仰,那么天府郫都国粹园博馆内陈列的千件根雕珍品,则是中华传统美学的极致绽放。

步入金丝楠木馆,18米长的阴沉木“仙山奇台”如巨龙盘踞,纹理似云海翻涌;56尊民族主题根雕“万马奔腾”,鬃毛飞扬间尽显磅礴气象;仿明清家具展区,楠木的温润光泽与榫卯的精密结构,诉说着“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这些作品,源自王道元历时20年收集的珍稀木材,由中外工艺大师联袂打造,单件价值最高逾千万元。曾有海外藏家出天价求购展品,均被他婉拒:“这些瑰宝属于中华民族,我要让子孙后代都能看见。”

图片4.png

每一块木料都是自然与时光的馈赠。王道元建立现代林学数据库,系统梳理名木采伐史、树种保护技术,将展览升华为一场“木与文化”的哲学对话。

书院传薪:在浮躁时代重塑文化灯塔

在短视频席卷眼球的时代,王道元却逆流而上,在三道堰镇创办古城书院。白墙黛瓦间,历代书画真迹与国学讲堂相映成趣,成为喧嚣中的一片净土。

书院定期举办《论语》研读、非遗技艺体验等活动,吸引数万市民参与。一名中学生在这里写下感悟:“原来‘仁义礼智信’不是书本里的教条,而是照亮人生的明灯。”更令人动容的是,王道元设立“乡村文化公益基金”,为留守儿童开设免费国学班。他希望文化传承不能只在展厅里完成,更要种进人们心里。

图片5.png

根深叶茂:文化自信铸就发展新篇

如今,成都根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已成为四川省文化产业的标杆。公司年营收突破5000万元,带动当地就业300余人,其“文化+旅游+教育”模式被列入全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但王道元的脚步从未停歇——他正筹划建设“数字红色文化云展厅”,用VR技术让文物“活”起来;与高校合作设立传统工艺非遗学院,培养新一代匠人。

站在古城遗址旁,王道元眺望远方:“文化传承不是复古守旧,而是让千年智慧与时代共鸣。当我们读懂了自己的根与魂,就拥有了走向世界的底气。”

【结语】

从红色血脉的守护者,到传统美学的摆渡人,王道元用半生光阴诠释了何谓“文化根魂”。在成都平原这片沃土上,他筑起的不仅是一座座博物馆、书院,更是一座连通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正如金丝楠木历经千年沉淀方显光华,中华文明亦将在这样的坚守与传承中,绽放出永恒璀璨的光芒。

图片6.png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