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通县景阳镇苏家堡村,凌晨三点,茼蒿种植基地灯火通明。采摘师傅们熟练地挥动手中的镰刀,将鲜嫩的茼蒿割下,整齐码放。这些带着露水的高原茼蒿,经过分拣、打冷、装箱,24小时内就将出现在北京、深圳等地的商超货架上,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美味。
党建引领特色种植富农家
在党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大通县走出一条“引才兴产”的特色之路。2022年,20名来自山东寿光的蔬菜种植“土专家”扎根景阳镇和黄家寨镇,带来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让千亩茼蒿在高原土地上蓬勃生长。如今,1220亩种植区里,1000栋塑料拱棚整齐排列,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西宁鑫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景阳镇流转420亩土地,投资500万元建成280栋蔬菜拱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将山东优良品种与高原冷凉气候完美结合。公司负责人卜海露指着长势喜人的茼蒿介绍:“我们错峰种植茼蒿、香葱,日产1万公斤,订单早就排到下个月了。”2024年该基地以850吨产量实现375万元销售收入,带动270余名农户就业,人均年收入超1.8万元。
生态沃土筑牢产业根基
大通县地处青海农业核心区,高海拔、强光照、冷凉湿润的气候,为冷凉蔬菜生长创造了天然优势。当地紧扣17℃—25℃的黄金生长温度,大力发展高原夏菜产业,通过系统化布局,走出一条农业转型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之路。
大通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广生介绍,在基地建设上,大通县持续加码设施农业投入,建成3295栋日光节能温室、780栋塑料拱棚与11栋智能温室,培育9个标准化百千亩示范基地,打造6个特色单品基地。2024年全县7.5万亩冷凉蔬菜田收获24.81万吨鲜蔬,其中14.46万吨销往省外,总产值达4.5亿元。同时,黄心芹、龙牙白菜等优质新品种的引进,让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
全产业链发展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大通县贯通育苗、栽培、仓储、冷链等环节,建成23座规模保鲜库,6万吨周转库容保障蔬菜高效流通。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衔接,让大通蔬菜在千里之外依然保持“高原鲜”。
科技赋能创新模式拓销路
科技与品牌双轮驱动,为大通冷凉蔬菜注入核心竞争力。与青海大学共建的“产学研”人才工作站,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河湟田源”“夏都蔬生”、大通“老爷山”等地域品牌的打造,让产品知名度不断攀升。
销售模式创新更是打开了广阔市场。大通县瞄准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高端市场,通过“订单生产”“定向销售”模式精准对接需求。大通森田、汇丰农业等企业成功备案供港澳蔬菜基地,使高原鲜蔬叩开国际市场大门。预计2025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将扩大至7.9万亩,产量达24.8万吨,省外输出量突破15万吨以上,综合产值有望突破8亿元。
产业发展的红利正切实转化为农民的增收实效。在城关、新庄等主产区,3800名农民实现长期就业,35600人次参与临时用工,人均增收超1.5万元。合作社的二次分配机制,让农户深度融入产业链,共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