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快播:信披问题频繁过界 转型波折引发资金占用危机 南方黑芝麻糊进退失据
海闻社财经| 2025-06-30 18:01:12

海闻社观察 学会甘于守成。

“一股浓香,一缕温暖”,这句曾让国民耳熟能详的广告语传唱30余年,背后的南方黑芝麻糊在资本市场的处境却越来越尴尬。

6月17日,广西证监局的一纸警示函再度将这家老牌食品企业推向风口浪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警示函显示,公司存在控股股东及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违规对外担保问题。公司将按要求整改,并在30日内提交书面整改报告。

公司因控股股东资金占用、违规担保、治理失序三大罪状被公开点名,这已是该公司四个月内第二次因信披违规遭监管问责。

6月25日晚,黑芝麻去年年报的审计机构永拓会计师事务所也被牵连,被广西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说来有趣,黑芝麻的控股股东名字就不太良善,叫黑五类。

虽然这里的黑五类是指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和黑枣,但还是和过去的地富反坏右的定义形成了反差感。

在警示函中,正是控股股东广西黑五类食品集团、关联方天臣新能源(渭南)储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及关联自然人韦清文、胡泊等人,通过虚构交易、代收货款等手法,2021-2024年累计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超950万元。

而更严重的违规担保则被隐匿近四年。2020年9月,黑芝麻以持有广投国医36.41%股权为南宁市儿童医院5.05亿元贷款提供质押担保,却迟至2024年10月才被迫披露。

此外,黑芝麻还有股东大会监票人违规任职、董事会通讯表决无书面记录、高管任职程序混乱等问题,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2022至2025年间,公司累计收到深交所监管函2次、纪律处分1次、证监局警示函2次,时任董事长韦清文等核心高管屡遭点名。

治理乱象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危机在于核心业务的持续萎缩。曾占据糊类食品超60%市场份额的国民品牌,如今正滑向市场边缘。

在2014年,黑芝麻的糊类产品销量952.02万件,到去年却仅剩529.86万件。2025年一季度扣非净利润亏损138.27万元,同比暴跌139.61%,毛利率跌至18.7%的历史冰点。

显然,年轻人已经不喝黑芝麻糊了,品牌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代际断层。

Z世代将黑芝麻糊视为“妈妈级怀旧产品”,根本不会去主动购买。那真会消费芝麻糊的年纪大些的群体呢?现在也有了更多其他品牌的选择。尽管公司试图推出黑芝麻丸等衍生品,但事实证明,公司的品类创新不算成功。

主业肉眼可见的萎缩,怎么办?黑芝麻选择跨界突围,但可惜的是,次次撞上南墙。

最惨烈的败局发生在新能源赛道,此次被警示的隐患就来源于2017年对天臣新能源的参股。

2023年4月,黑芝麻高调宣布投资35亿元建设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基地,规划年产8.9GWh产能,结果项目闪电烂尾,仅过一年即以“市场环境变化”为由暂停项目,前期投入尽数沉没。

作为一个三十余年的老品牌,黑芝麻的战略失误几乎可以作为典型。

品牌定位明显出现背叛,在没有心智边界的领域盲目跨界,却放任有消费基础的主业一路下滑。而且这些年的营销几乎长期重复老底子的情感套路,没有一点心意,失去年轻人客群几乎是必然,品牌老化已经成为事实。

2023年8月,黑芝麻发布“升·变”战略宣布回归健康食品赛道,但现实挑战远超想象。

如今的健康食品早已不是一片蓝海,早年的坐拥市场优势却不主动对定义权进行抢占,如今入局肯定是已经晚了。品牌的产品力短板严重,也没有任何差异性壁垒,渠道拓展缓慢的同时,行业的竞争也在加剧,留给企业辗转腾挪的空间已所剩无几。

品牌就像橡皮筋,延伸过度就会断裂。企业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不同行业的所有业务都做好,不管是主业还是转型,都只有专注才能找到新的生机。资本市场从不相信眼泪,但敬畏规则的企业终会被善待。在没办法求变的时候,做好守成的工作也是另一种进攻。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