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车改革帷幕开启,沉积多年的公车改革终于开启了它的“破冰之旅”。看到的是网络点赞,听到的是欢呼雀跃之声。为了打破这一僵局,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率先制定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就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现状如何、车辆将如何处置、车补标准如何制定、司勤人员怎样安置等社会关注的热点进行了解读,给我们各级政府注入了公车必改的“强心剂”,以上行之势做出了势肯“啃硬骨头”表率。中央国家机关的每个单位最多都只保留5辆公车,我们的下属部门呢,怎能不下效?
公车超标、公车私用、公车浪费等“车轮上的腐败”,已是积弊日深,备受诟病的权力沉疴。在不少地方,超标配车,滥配公车,“屁股底下一栋楼”,是个官屁股后面都“冒烟”的现象并不少见。人们曾经把公车的使用时间进行分配,公用占1/3,领导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存在这样现象是“私”和“利”不分。固然制度漏洞、监管缺失等原因也在所难免,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从1994年《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出台算起,20个年头过去了,继续着一辆不减的公车困局。现如今中央国家机关敢于向自我“开刀”,对车辆处置通过鉴定评估、拍卖、解体报废机构,用每个环节招标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引入社会监督。给心存既得利益和私心杂念,分不清公私界限,还想把“公车”当成一种福利待遇,把车改当成一阵风心存“小九九”的地方部门折射出车改的决心与勇气,公车改革,势在必行!
俗语说:“瓜进不瓜出”。公车改革亦是如此,难就难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正如有专家所称,公车改革难以推进的真正原因,是制定公车改革政策的人又是公车的既得利益者。如果既得利益者不能真正削减自己的利益,那么,公车改革永远只会是雷声大雨点小。就像前面整治“四风”暴露出现变相应对的事件:不进高档餐馆,转为职工食堂;不许喝高档白酒,改用矿泉水包装;不进休闲会所,转向农家乐等等。当没有触动既得利益的魄力,公车改革则很难改得动。从《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可明显看出中央决心,也映射出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必须被触动。
公车改革,从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到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等车辆看出了此次公车改革的力度。既破除私利,又不废公事,给公车正名,回归公车姓公的本位。行动是最雄辩的证明,事实是最有力的说服,中央国家机关率先推进车改,势必让各地各部门务必扎实推进,一级做给一级看,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公车改革的“攻坚战”,树立改革不是一阵风的信用,有效的遏制领了补贴还照样配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