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上海中国孕婴童展上,中外170多家奶粉生产和销售企业参展,与去年参展的180余家相比未见明显减少,反而有不少新面孔出现,其中大部分是“洋品牌”。(人民网8月4日)
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自三鹿毒奶粉事件曝光以后,国人对国产奶粉总有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洋奶粉”在我国备受青睐,大多数人认为“洋奶粉”“洋”在高品质,“洋”在绿色环保,“洋”在安全健康,以至于香港、澳门各大超市的“洋奶粉”一夜之间被抢购一空。
在“洋奶粉”春风得意时,国产奶粉一筹莫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瓶颈期。很多国产奶粉企业为了生存纷纷拿出自己的绝杀计,伊利、蒙牛、光明等大企业通过改革制度,加强监管,提升奶粉质量,重获生机;而另一些“杂牌”小企业则动起了“歪脑筋”,大钻空子,戴着“洋奶粉”的面纱,实则是名符其实的国产奶粉。
无论是工信部6月的《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还是国家认监委颁发洋奶粉“入场券”,都为杂牌“洋奶粉”的清理保了驾护了航。然而,刚刚闭幕的上海中国孕婴童展上,中外170多家参展企业只有40余家在国家质检总局最新公布的进口商榜上,而大部分展商也并不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82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企业名单中,由此可见,清理“杂牌洋奶粉”,还需加大力度,要多管齐下,才能真正扫除国产奶粉业的“害群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