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吃空饷”事件屡屡发生
| 2014-07-08 10:37:43

  2007年,在一次领导谈话后,45岁的陈景云成为一名“改非”干部(由领导岗位调整为非领导岗位),正式加入到当地“吃空饷”的大军中。与其他享受这一特殊“待遇”的基层干部有所不同,陈就此开始了他长达7年的“自首”之路。“这些年我‘诈骗’了国家20多万元钱”,“我希望上级能针对我的问题,依法依纪先从我查起。处理零陵区一百多个单位、770多人的‘吃空饷’问题”。针对陈景云自检的“罪行”,当地迟迟没有做出“处理”。(7月2日《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全国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吃空饷”的新闻不绝于耳,各种奇闻令人咋舌。“吃空饷”有在编不在岗,调出不下编、留职不停薪,在读学生及在职外出经商、兼职,或判刑人员瞒报,虚报工资表、冒领养老金,死亡不注销、有转岗领双薪。吃空饷”行为大面积发生,暴露财政“黑洞”冰山一角,很多人将公共财政当成唐僧肉,认为“吃空饷”骗的就是上级的钱,不吃白不吃,导致“吃空饷”现象沉疴难愈!这充分暴露我国人事编制、财政资金监管缺失。

  吃空饷的发生可以反映出一些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编制不透明,财务制度不清晰,导致很多人对本单位具体情况不了解,难以起到监督作用。这是“吃空饷”屡屡发生的原因之一。而处理结果不够严厉,起不到警示作用,恐怕也在原因之列。有的地方长期隐瞒“吃空饷”现象,即使被清理也仅一退了之,有的则退也不退。长此以往,连“吃空饷”者都没有负罪感。“吃空饷”导致财政供养人员虚增,造成国家财政资金大量流失,损害公众利益,同时也制造严重社会不公。毫无疑问“吃空饷”是明显的贪污腐败,是一群硕鼠大肆吞噬国家和地方财富。“在编不在岗”“吃空饷”情况在全国范围内非常普遍。当前人情关系和权力介入,对制度构成很大冲击。信息公开化程度低淡化公共财政属性,导致很多漏洞出现。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