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人买什么都付现金?
华尔街见闻| 2014-09-23 17:11:46

  德国消费者似乎尤为钟爱一种最古老的支付体系——现金。他们是地球上最著名的现金密集型发达国。

  近期美联储公布的一份比较七个发达国家人民支付方式的报告称,平均每个德国人钱夹里放的现金数额价值123美元,几乎是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和荷兰人的两倍。德国大约有80%的交易是通过现金完成的(美国的比例低于50%),即使是大额交易也以现金支付为主。

1

  没人知道为什么德国人那么钟爱现金。有德国人称,现金更容易追踪自己的钱和支出。

  欧洲央行的分析师认为,“钱包提供了开支和预算剩下多少的信号。如果现金占支出的比重很大,那么该信号的质量就高。我们推测,对一些消费者而言,这种信号颇具价值,因此他们选择使用现金。”

  也有一些人认为,德国人青睐现金的匿名性,这样能保护隐私。

  不过,我们也可以从德国货币历史来追溯其对现金的态度。美国科技博客QUARTZ报道:

  德国在1918年至1933年的魏玛共和国时期遭遇恶性通胀,在恶性通胀肆虐的1923年,物价翻了近万亿倍。一条面包售价4280亿马克,而一千克黄油售价为6万亿。员工领工资需要用洗衣篮装,领完工资后需要立即跑去买当天的食品,因为现金转眼就不值钱了。当然,人们还是会把钱拿去买各种愚蠢的商品,比如糊墙纸、炉用燃料和风筝……

2

  而二战以后德国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希特勒主要通过印钞、并严厉控制物价来为战争筹钱。他曾经说:“通胀是缺乏纪律的表现,我务必会保持物价稳定,这是纳粹党突击队的责任。”

  战后时期,德国控制住工资和物价,并实施定额配给政策。但黑市承担了越来越多经济活动。成打的大衣、尼龙袜和帕克牌钢笔成了实质性的货币。

3

  1948年6月20日的货币改革迫使德国人把手里的钱以10德国国家马克换1德意志马克的汇率,换成新货币。改革同样令人痛苦,它吞噬了德国百姓手里超过90%的储蓄。

  不过这次改革是帮助战后的德国经济复苏的必要举措。自此,德意志马克不仅成为西德人的骄傲,也是柏林墙倒塌后东德人的骄傲。该货币一直沿用到2002年,德国把欧元替换为法定货币。

  那么历史中现金扮演什么角色呢?

  研究者发现,恶性通胀的记忆起到很大的作用。那些经历过挤兑危机的国家人民通常更倾向于持有现金,当然通常是外汇,比如美国。而诸如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国(在近期历史上遭遇货币剧烈波动和金融危机)也是大量现金的使用者。

  德国人不是爱现钞,而是他们憎恶债务,这也是历史原因。德语中债务一词是“Schulden”,起源于“Schuld”,意为罪责。

  德国消费者负债水平极低。德国人对按揭贷款的反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德国是全球房屋拥有率最低的发达国家。2011年,只有33%的德国人表示自己有信用卡,且大部分人即使办了信用卡也没用过。2013年,德国只有18%的交易是通过银行卡来完成的,对比法国和英国的比例分别是50%和59%。

  德国对现金的青睐可以理解为对负债的憎恶,也可以解释为对未来根深蒂固的怀疑(德国商人同样以对未来悲观著称)。

  换句话说,德国人喜欢用现金付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过去一个世纪的历史:要么处于灾难边缘,要么深陷灾难,要么挣扎着复苏。这种创伤注定留下一个印记(原文是双关语"mark",也译为德国马克)。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