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称中国树立可再生能源标杆
中国科学报| 2014-09-24 11:33:21

  中国在风力涡轮机、太阳光电的动力系统和智能电网技术的生产和使用领域领先于全世界。

\

  由于燃煤,全世界公认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电力生产国。但相较于化石燃料和核能,《自然》杂志日前专门撰文指出,中国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发展得更快。中国在风力涡轮机、太阳光电的动力系统和智能电网技术的生产和使用领域领先于全世界,其生成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相当于法国和德国发电厂产能的总和。2005年以来,中国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已经扩大了100倍。

  文章指出,随着中国制造业规模的增长,可再生能源设备的成本大幅下降。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成本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市场扩张。德国和韩国也在走相似的路。总而言之:工业化可以和脱碳齐头并进。

  很多国家还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美国和欧盟执行的是适得其反的政策,例如对进口的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板增加贸易关税。限制可再生设备的全球贸易只会放慢降低成本的速度,且降低全世界放弃化石燃料的速度。

  作为结果,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一直停顿不前,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造成了负面影响。15年来,由于化石燃料工业的既得利益以及担心替代方案价格昂贵,很多国家未能实现其在《京都议定书》中的减排承诺。

  对可再生能源的认知需要改变。《自然》认为,在中国,可再生能源被视作能源安全的来源,而不仅仅是减少碳排放。今天关于能源安全的讨论几乎只关注继续使用化石燃料。不同于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其供应是有限的,且受制于地缘政治局势),可再生能源设备可以在任何地方建造,只要有足够的水、风能和太阳光。

  绿色增长

  随着制造业规模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的增加,市场力量将使它们更容易获取、更负担得起和更高效。因此,能源政策应该关注于促进制造业、贸易和低碳技术的竞争,而不是支持更加昂贵、危险和难以获得的化石燃料。

  《自然》指出,中国生产了超过5万亿千瓦时(kWh)的电能,比美国多约1万亿千瓦时。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直建立在化石燃料的基础上:中国约消耗了全世界23%的煤产量用于发电。但仅有化石燃料无法支撑中国快速的工业增长。

  根据《自然》的数据,自21世纪以来,中国也一直在追求低碳能源战略。2008年至2012年,对水电、风能、太阳能和核能发电设施的投资增加了40%——从1380亿元人民币(约合220亿美元)增至2000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化石燃料电力设施的投资比例在同时期从50%跌至25%。

  作为结果,在过去4年来,中国的风力发电能力增长了5倍。2013年,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能力首次超过了化石燃料和核设施的发电能力。在中国,零碳能源贡献了9.6%的产能,比2000年增长了5.6%。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成就。

  2013年,中国提前两年实现了既定目标——3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中国政府希望可再生能源的产能在2017年达到550千兆瓦(GW),或者说和2013年的水平相比提高48%。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如此巨大。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