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奥巴马政府首席经济学家:美元别再做国际储备货币
华尔街见闻| 2014-09-09 13:13:12

201409US VS China

  过去几十年,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一直不可动摇,它也是美国经济政策的核心原则。但最近美国政府的智囊也发出去美元化的呼声,一位前奥巴马政府的高级经济顾问呼吁美元放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认为现在这种角色对美国经济弊大于利。

  2009-2011年任美国副总统拜登首席经济学家及首席经济顾问的Jared Bernstein博士日前在《纽约时报》发表评论文章,称过去被视为特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如今成为负担,它影响就业增长,使政府预算增加、贸易逆差扩大、金融泡沫膨胀,要让国内经济走上正轨,美国政府就不能再信守保持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承诺。

  美国财政部的一位经济学家Kenneth Austin也在8月的一期学术期刊《后凯恩斯经济学期刊》(The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中撰文提到美元影响美国外贸的问题。他的文章表明,因为维持美元的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地位,美国自愿参与了本国贸易逆差扩大的过程,并非被别国操控的贸易而牺牲。

  具体而言,希望增加出口的国家会囤积国际储备货币,压制本国的消费、增加储蓄。要维持全球平衡,美国这类发行国际储备货币的国家就必须减少储蓄、让国内消费需求超过自身生产水平,也就形成了贸易逆差。

  这意味着,美国人自己无法决定储蓄率和消费水平。只要美元还是储备货币,即使美国并未直接参与,国内的贸易逆差形势也会恶化。Austin还认为,美元的独特地位导致美国就业市场也内需不足,评估工作岗位成本的正确指标应该是美元对国外买家的储备价值。他估计,有600万制造业工作岗位最有可能因出口变化受到威胁。

  不过,Bernstein认为,摘掉美元的“王冠”比大家想象得容易。比如美国可以颁布法规避免别国囤积过多美元。

  当然,如果美元的需求减少,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可能上升。但利率和贸易逆差之间并未体现任何清晰的负相关关系。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教授、美国经济学家佩蒂斯(Michael Pettis)发现,长期来说,贸易顺差的国家通常平均利率比经常项目逆差较大的国家要低,后者被增长放缓和债务增多困扰。

  还有人担心,美元失去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后,美国的进口价格上涨会推升国内通胀。

  Bernstein说,如果考虑下维持低进口价格和巨大贸易逆差的代价:制造业疲弱、工资增长停滞、甚至低通胀、预算赤字、资产泡沫,和这些代价相比,进口价格高一些也不算什么。

  虽然实现贸易平衡可能必须允许价格回升,但没有理由不断刺激通胀上升。

  Bernstein认为,通胀率从现在的1-2%升到正常的2-3%即可。而适当提高通胀会给美国带来更高质量的工作机会、更稳定的复苏和重获生机的制造业。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已变成美国再也“戴”不起的“高帽”。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