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体建设的“贵州探索” 城镇化提速提质增效
| 2014-07-18 22:23:14

  2013年初,贵州省宣布: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重点推进100个城市综合体,走出一条符合该省实际的、具有山区特色的城市综合体发展道路。

  截止5月中旬,贵州重点推进的125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全部落实开发主体,其中在建108个,完成投资304亿元。

  如今,城市综合体已经成为贵州推进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增速提质的两大推手之一。

  与城市综合体一道而来的,还有各种质疑。有人认为100个太多了,担心今后会变成“睡城”、“鬼城”;有的人认为是在“造新城”,是变相搞房地产……

  贵州到底为何要推城市综合体?贵州的城市综合体是何样子?

  贵州既有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实际需求,也有相应的条件

  说到城市综合体,现代人大都不陌生。国内外诸多知名的城市综合体,如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东京的六本木、北京的国际贸易中心等,早已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作为“城中城”的它们,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商业中心,也是一个城市文化和精神的载体。

  国际上建设城市综合体已有60余年的历史。学术意义上的现代城市综合体是指以服务业为主导,整合聚集三种及以上城市功能形成的,与城市有机协同、功能和业态高度聚集和互为价值链的建筑、建筑集合体或建筑街区。

  城市综合体的各种功能和业态共存于一个有机体之中,各部分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通常具有要素多样、结构有机、立体整合、公共开放、智能高效、高交通可达等特征。

  尽管城市综合体在国内兴起的时间仅30余年,但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城市综合体是一种城市发展的方向、方式,是城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城镇化的高级方向,体现了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

  纵观历史,城市综合体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贵州这样经济欠发达的西部落后省份,建设100个城市综合体,有无必要、是否可行呢?

  贵州省省长陈敏尔认为,“贵州既有需求,也有条件。”

  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当城镇化率达到30%,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综合体也进入起步发展阶段。

  2012年底,贵州城镇化率已达到36.5%,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在2015年有望达到5000美元,已基本具备发展城市综合体的基础条件。“用5年时间重点打造100个城市综合体,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是大致相符合的。”贵州省副省长慕德贵表示。

  据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测算:100个城市综合体将直接完成投资约1000亿元,至少拉动该省城镇化率提升3个百分点,促进城镇化的提速提质增效。

  经过多年发展,贵州省城镇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为城镇居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长期以来按照传统功能分区进行城市建设,形成了生产生活分离、生活消费分开的被动局面,城市各功能分区间“泾渭分明”,缺少有机的经济联系,要素的“钟摆式”流动导致城市病,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城市生活、交易及管理的成本均较高。

  《经济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种情况在贵州较为普遍,不仅大小县城如此,及时省会贵阳的老城区也未能例外。不少县城的居民抱怨,“连看个大片都要跑贵阳。”

  慕德贵表示,“这种种不足也倒逼我们通过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提升城市的品质,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作为我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境内沟壑纵横,地表破碎,决定了其城镇化不可能“摊大饼”、只能“蒸小笼”。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