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啥工作?”“家住哪里?”……连珠炮似的提问让你应接不暇。十多年来不断上涨的人气,让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俨然成了当地一道风景线——据称是国内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群众自发组织相亲活动。然而,“黑中介”的涌入让“相亲角”逐渐变了味,更有传言说当地可能将其取缔。近日,本报记者随一位男青年实地探访这个“相亲超市”,解读隐藏在其中的“市井生态”。
文/图 记者贺涵甫
“相亲角”百态
“就是一部涵盖人间冷暖的大戏”
听闻人民公园的“相亲角”可能要取缔,大学毕业后选择在上海就业的顾彤亮这个周六特地起了个大早,赶去“相亲角”再看一眼。
这不是小顾第一次到“相亲角”去“领世面”了(沪语,即“开眼界”)。一路上,小顾跟记者聊起了对被外地来沪青年认作“相亲大超市”的“相亲角”的看法。
“第一次去人民公园,纯粹为了图新鲜。可能因为我个子高,刚进公园就有不少阿姨叔叔来问我情况。”顾彤亮告诉记者,之前听说上海剩女多过剩男,到现场看完果真不假,“通常的比例是三五个女孩的家长围着一个男孩父母问。”
但过了没多久,小顾就有点灰心了,而原因无外乎“房”事。“无论直截了当还是拐弯抹角,上来都打听‘你住哪儿’,‘租的还是买的’。像我们这样大学毕业的普通白领,怎么可能会有房子。”说到这里小顾有些激动。
“第一次去的时候确实有点情绪,但后来慢慢想通了——这就是现实。人家女孩希望有一个稳定归宿,这无可厚非。”顾彤亮苦笑着说,来上海6年多了,不过真正“体会”这座城市的滋味,还是在毕业后的这两年,“特别是‘相亲角’,就是一部涵盖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的大戏。”
要求“太物质”
“生活压力让我们不得不如此”
周六早上10时多,人民公园里已经游人如织,但人气最旺的还是“相亲角”。“平时人也有,但主要都是双休日来。”一位像志愿者的阿婆正在疏导人群。两边树上,还拉着“加强相亲角综合治理,坚决取缔无证婚介”的横幅。
记者问一位大叔,为什么家长都集中在周六来?大叔的话颇具代表性。“因为周六父母谈好后,孩子周日就可以见面了。如果周日谈,第二天他们都要上班了。”
记者随小顾一路往里走,不时有阿姨上前询问。身经百战的顾彤亮明显已经能够从容应对。
在回答了几位家长的询问后,顾彤亮对记者说,自己在这里属于“配角”,“没有光鲜的简历,又没房没车,父母还在老家。”
“不是我们要求高,是结婚成本和生活压力,不得不让我们对物质条件有所考虑。”一位摆摊的阿姨对记者说。记者粗略看了她女儿的情况,硕士毕业、月入过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