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听力设备商SONOVA加速中国“落子” 人工耳蜗竞争在华“升级”
一财网| 2014-12-18 08:30:18

全球增长强劲的听力设备市场上,亚太区或将加速释放增长潜力。

全球最大的听力解决方案供应商瑞士SONOVA集团最新发布的2014/2015财年半年报显示,集团当期销售额9.902亿瑞士法郎(约62.35亿人民币),按当地货币计算增长7.7%;息

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达2.159亿瑞士法郎,按当地币计量增长12.1%。

其中亚太区业绩飘红。数据显示,亚太区业务占整个公司业务的11%,按当地币计算增长速度达到9.4%;而加速老龄化和巨大人口基数的中国市场则将毫无疑问地成为这一新兴

市场的中心。

“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我们非常期待未来五到十年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 SONOVA集团CEO Lukas Braunschweiler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透露,“事实上,我们正

在中国加速开发符合中国客户需求和使用习惯的新产品。”他说。

公开资料显示,SONOVA集团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听力解决方案供应商——其助听器(峰力和优利康)、人工耳蜗(领先仿生AB)等产品覆盖了听力保健领域的各个产业链;而儿

童助听器市场份额占据全球50%以上,是该领域绝对的市场主导者。

当期公布的业务数据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该领域的业绩——财报显示,其助听器业务销售达8.922亿瑞郎(约56亿人民币),按当地币增长6.2%,人工耳蜗业务销售9800万瑞郎(

约6.2亿人民币),按当地货币计算则增长23%。

但眼下SONOVA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于,如何将在北美和欧洲市场确定的优势地位体现在中国,尤其是,在巨大市场的后者对于价格更为敏感的背景下?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每年新生听力残疾儿童2.3万;此外,药物性致聋情况在我国儿童中也不在少数。

另一个事实是,即便是在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聋哑人也是残疾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

但与之对应的,中国目前应对听力损伤者的市场还是一个巨大的空白——据统计,我国目前只有4所大学有听力相关专业,全国只有不到1万名听力专业人士,对听力损伤者的

专业服务力量远远不够。

从发现听力障碍到最后选配助听器,平均等待时间约7~10年;从关键的佩戴率上来看,国内助听器选配比例在5%左右,发达国家助听器选配比率约25%,是国内的5倍。

而另一个听力辅助设备的人工耳蜗则面对着更大的市场空缺。

人工耳蜗是治疗重度、极重度耳聋唯一的治疗手段,设备更为精密且成本更高,曾有市场估算认为这一市场规模在6000亿人民币上下,但现阶段,国内仅海南海药持股公司上

海力声特、杭州诺尔康、沈阳弘鼎康具有人工耳蜗的生产资质。

日前,海南海药(000566,SZ)宣布人工耳蜗产品将全面投入市场——作为国内首家拿到人工耳蜗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海南海药当天同时宣布其投资1.67亿元的人工耳蜗扩

建项目已经完工,将于明年年初全面投产,项目达产后可年产1万套人工耳蜗。

2013年上半年,海南海药人工耳蜗产品实现收入334万元,毛利率高达62.56% 。也正是由于这一巨大市场的现实空白,资本市场对海南海药的人工耳蜗一直保持高度关注,海

南海药也一度因人工耳蜗被资金疯狂炒作。

“目前国内产品的市场售价为9.6万元/个,植入手术的花费在1万元左右;而国外人工耳蜗产品基本都维持在二三十万的价位。” 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黄小川此前接

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曾透露。

但市场并没有按照产品价位的高低而形成自然区隔——事实上,国际听力设备商正在努力将中国的市场“向下”深入。

“今年6月,我们的子公司峰力公司推出了新款定制经济型助听器Baseo Q 桑巴梦和Tao Q探戈梦助听器,这是专门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产品。” Lukas告诉本报记者。

据Lukas介绍,他们根据中国街道等公共场所噪声水平,对中国定制产品进行了噪声级别针对性的设置,添加了噪声净化功能“噪声防护盾”;并根据中国用户的反馈和调研,

开发了新一代助听器自动化技术平台和全球唯一一款防水的人工耳蜗植入系统,第一次让人工耳蜗植入者能够在游泳、洗澡沐浴时听到声音。

而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布局早在亚洲业绩爆发前就已经成形——2003年,SONOVA正式在中国苏州建设了工厂,作为该公司助听器制造工厂和物流中心,面向全球市场生产助听器

在已经公开的计划中,苏州工厂未来将可能在中国生产该公司的人工耳蜗产品,并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展示中心,以适应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需求。


(编辑:吉萧彤)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