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俱乐部(Lending Club)是美国P2P行业的第一大企业,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 P2P(点对点)网络贷款平台,上周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下称“纽交所”)上市后,一鸣惊人,一飞冲天:12月10日,贷款俱乐部发行价格为每股15美元,11日交易首日股价便飙升至24.75美元,升幅高达65%。P2P是资本市场近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属于“另类贷款”(alternative lending),而另类贷款还有一个同义词是“影子银行”。所以,贷款俱乐部能成功在纽交所上市,标志着P2P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有为整个P2P行业正名的意思。所以,贷款俱乐部的老板们眉开眼笑,P2P行业的人士们更满脸喜庆,奔走相告。
贷款俱乐部成立于2006年,号称能够利用最先进的技术绕过传统银行直接撮合借贷双方,以降低借方的融资成本,同时提高贷方的回报。事实上,其盈利方式主要是通过向贷款人收取手续费和对投资者收取管理费,前者会因为贷款者个人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为贷款总额的 1.1% 至 5%;后者则是统一对投资者收取1%管理费。在贷款俱乐部的借款方中,有60%借款是为了债务再融资,22%是为偿还信用卡,2%是为了业务,而80%的贷款方是机构投资者。贷款俱乐部的平台上已贷出了62亿美元,最安全的贷款回报率为7.6%,而两年期美国财政部债券的回报率仅为0.65%。有如此靓丽的贷款回报率,贷款俱乐部想不火都不行。
在我国,P2P也称“人人贷”,但也有妾身不明之痒,似乎游走于民间融资与非法集资之间。2011年我国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人人贷款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下称“《人人贷通知》”),人人贷(Peer to Peer)被界定为“信贷服务中介公司”,“收集借款人、出借人信息、评估借款人的抵押物,如房产、汽车、设备等,然后配对,并收取中介服务费。”
《人人贷通知》明确指出,“民间资金可能通过人人贷公司流入限制性行业……容易演变为非法金融机构;资金不进账户,演变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非法金融机构,甚至变为非法集资。”《人人贷通知》还郑重警告,“人人贷的网络交易特征,使其面临着巨大的信息科技风险。”。《人人贷通知》还指出,人人贷的危险在于,“人人贷中介公司帮助放款人从银行获取资金后用于民间借贷”,“使得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体系蔓延。”
美国也有人对某些P2P公司表示担心,怕他们借P2P之名,行违规违法之实。一家零售融资起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麦克斯·加斯纳尔就认为,贷款俱乐部“并不是真正的P2P。”在他看来,贷款俱乐部是“是利用其非银行的自由,为机构生产高收益”。“为机构生产高收益!”真是一语道破天机。还有,贷款俱乐部不是银行却从事银行业务,无须承担信贷业务的风险,也无须像银行一样留出准备金,这是其成功的奥秘所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贷款俱乐部有这个意思,其他互联网金融也有这个意思。
尽管贷款俱乐部受到质疑,但迄今为止岿然不动。贷款俱乐部非常强大,虽然不是“铁骑成群,玉轴相接”的帝国,却也聚集了各路豪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是美国版的兰亭盛会。英雄不问出处,猛将必出于士卒。互联网金融原本就是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江湖,哈姆雷特在这里并无用武之地。但要想在资本市场称霸,靠草莽是不行的,仅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是远远不够的”。贷款俱乐部的董事包括:拉里·萨姆斯、约翰·麦克和玛丽·米克。拉里·萨姆斯声名赫赫,曾出任过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长和哈佛大学校长,门生故旧遍布学界政界商界,可以为贷款俱乐部大开方便之门。约翰·麦克则是摩根士丹利的老掌门。玛丽·米克也是一位闻人,曾经担任摩根士丹利的互联网公司分析师,为网络公司摇旗呐喊,评功摆好,堪称网络公司之母——至少是庶母。贷款俱乐部的外围还有人遥相呼应。比如,“果园”(Orchard)是一家起步公司,旨在创建提供P2P贷款交易平台,而果园的股东包括花旗集团前首席执行官维克兰·潘迪这样的资本牛人。
当然,贷款俱乐部创建者雷诺·莱普莱彻也是一位资本英雄,在成为P2P巨头之前,是航海比赛的冠军,后来进法学院学习,做过律师,还曾是甲骨文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拉里·萨姆斯这位前朝重臣能屈尊担任贷款俱乐部的董事,也为重金而来。萨姆斯、麦克和米克都持有贷款俱乐部的大量股份,萨姆斯持有100万股,价值约为2500万美元;麦克持有240万股,米克持有140万股,公司成功上市后,他们自然满载而归。当然,贷款俱乐部上市,拿钱最多的是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持有1490万股。
资本市场是个豪强称雄的地方。在台前的可能是出身草莽的新锐,但幕后常见华尔街大佬们身影。天不变,道亦不变:只要大佬云集,资本盛宴就会继续下去。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