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 棕榈园林战略转型全国首创“生态城镇”概念
第一财经日报| 2014-12-19 08:30:06

许创始人吴桂昌自己也没想到,30年前,自己在中山小榄一手创办的不超过10人的小型苗圃如今已成为资产数十亿、拥有员工4000多名的上市公司。

其他所有人也没想到,这家中国园林领跑企业的30岁生日选择用战略分享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庆祝。

棕榈园林用“转型升级”宣告自身的三十而立。这种求新求变、顺应时代领先潮流的基因仿佛自企业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发生过改变,也正是这种基因让棕榈园林走到现在,引领着棕榈园林迈向未来。

这家园林公司从一开始就不但关注园林专业服务品质,同时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从“园林景观服务商”升级为“综合型环境运营商”,再转型为“生态城镇运营商”,棕榈园林每一步都走得很大胆,也走得很踏实。

造标准 区分真假生态

对于三十而立的棕榈园林,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词——生态城镇。

或许你已经听到过很多次这个词,但在棕榈园林这里,生态城镇与房地产开发商的营销概念完全不同。

“我们正在打造一套标准体系,用这套标准体系,我们希望可以衡量什么是真生态,什么是假生态。”棕榈园林副董事长林彦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林彦认为,现在人们说到生态,就简单觉得是有山有水有树。而其实真正的生态,是应该有内核的,比如,空气、水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动植物的多样性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什么样的环境是健康的,这些其实都有硬性指标。棕榈园林希望去做一套既定性又定量的标准,把似乎看得见但又摸不着的“生态”具象化。

专注景观和环境多年,棕榈园林的管理层对生态有着深刻看法。在他们看来,一棵树从长大到开花结果再生长,这才是一个循环。物种之间应形成自然的生态链。生态也不仅包括动植物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人与城市配套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房地产开发商营造的更多的是一个生态小环境,棕榈园林通过多年的积累,更加知道怎么样营造出与大环境相融合的生态,这是一个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比如有的地产商在北方却引进南方树种,或者打造一个欧式小环境,这些种错地方的植物可能会疯长,也可能会死掉,这些其实都是不太合适的。林彦认为,这些只能称之为景观,而不是生态。

经过审慎的思索和调研,“生态城镇”概念诞生了。棕榈园林的“生态城镇”(Eco-town)是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着力有效谋划环境资源,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世界范围内,至今仍无人对“生态城镇”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明确界定。欧美的生态城镇是历史积淀,是用时间换来的。而中国以前对生态并不太重视,现在才开始打造,这也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过去,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资源消耗、高环境负荷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现如今,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战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尽管顺应时代潮流,但做一件全新的事情依然有着相当的难度。林彦透露,在国内外都还没有完全推广开“生态城镇”概念的时候,如何说服政府、得到政府的理解和配合是最需要下功夫的事情。

“需求已经很明显了,城市里的人们都向往那样的环境,我们可以肯定市场空间是巨大的。关键就是如何获得政府的支持,因为很多政策的出口都在政府那边。”棕榈园林的管理者们在乐观地看到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很明白突破口和关键点在哪里。

试转型 纵横打通产业链

一个公司盲目的发展就是失败的开始。棕榈园林的管理者们深刻明白这个道理,回顾过去三十年,他们每一步的转型都有着明确的发展战略予以指引和驱动。

从最开始纯粹的苗木销售,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将重心放在园林工程上,再到2010年前后涉及设计和规划,再到现在的综合型环境运营商。棕榈园林的角色一直在发生变化。

现阶段为什么要转型?林彦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他承认,经济形势、行业态势对企业造成影响,而同时,棕榈园林看到了国家战略中“新型城镇化”这片大蓝海。在新型城镇化中,如何守住生态文明这条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核心。在林彦眼中,棕榈园林既是一家园林企业,更是一家具备生态体系建设落地能力的园林企业,这才是棕榈园林的核心优势。

“我们正在纵横打通产业链——纵向往产业链的顶端延伸,从以前的生产、产品输出升级为管理和品牌输出,横向扩展到各个模块。”林彦如是表述。

目前,棕榈园林确实正在进行横向能力的构建,比如循环经济、水处理、节能建筑等,这些模块与棕榈园林有一定的关联度,暂时并非核心技术。构建的方式,除了与其他优势企业合作,与之形成战略联盟以外,还可以进行兼并收购。林彦透露,棕榈园林已经安排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并购基金。

未来公司转型成为“领先的生态城镇运营商”,这个动作其实并不突兀。林彦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其实现在棕榈园林已经在做“综合环境运营商”,该类项目分布在广东、河南、湖南、贵州各地,这都是为正在探索与践行的“生态城镇运营商”做铺垫。

转型并非抛弃原有业务。棕榈园林选择的是双业务发展平台:生态环境业务平台和新型城镇化业务平台并行不悖,开启双引擎时代。传统的生态环境业务能为棕榈园林带来持续增长,分享市场千亿蛋糕,而新的生态城镇运营业务是万亿级的蓝海市场。

未来,生态城镇这个平台还能孵化出众多产业。在针对不同类型环境提供全程化商业模式及解决方案的同时,结合不同产业延伸出无限可能。比如时光贵州项目,快速为我们打开了文化旅游产业这扇门。

信心还来源于市场呈现出的巨大需求。棕榈园林把目光聚焦在大城市的近郊及风景区附近等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的区域。为什么是近郊?一方面近郊对生态城镇的需求较强,城乡产业互动更容易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另一方面,近郊的区位优势也决定了这些地方在产业导入、土地升值等方面更有优势。大城市也为项目资金提供更好的保障。“广州周边就有一千多个村,这些村落里肯定有相当部分有希望与我们进行合作。”

造平台 做试验引凤来栖

棕榈园林在打造“生态城镇”过程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棕榈园林将自己角色定位为舞台的搭建者,但在浔龙河的示范项目中,他们同时做了导演,又是主角,还充当了部分制片人的角色。

政府是一个重要的制片人。生态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是由政府来完成的。城镇的规划由政府、民众、企业三方一起进行。在一级的生态环境配套建设中,棕榈园林担当起主力角色。在二级的产业配套中,比如房地产、医疗、养老等,更多的产业和企业参与进来。

棕榈园林的管理者更愿意说自己是在打造一个平台。“我们是引凤来栖。”林彦说,基于生态环境这个核心,棕榈园林去制定一些标准,看看这个平台需要满足哪些要素、哪些条件,棕榈园林通过自身实力以及整合资源来一一完成这些标准。

在湖南长沙附近的浔龙河小镇,棕榈园林正在进行“生态城镇”的首个试验。

浔龙河项目位于湖南长沙县果园镇,距离长沙市区40公里,项目规模约9平方公里。棕榈园林按照生态城镇的模型示范进行高标准地建设。在规划端口引进整合“中欧设计平台”,由欧洲奥地利等知名设计机构联合贝尔高林–棕榈设计,操刀浔龙河规划;在民生政策方面,以农民就地城镇化、就地就业为目标,通过农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流转和产业集中发展,力求实现政府、集体、当地民众以及企业四位一体的利益均衡。其次在产业导入端口引进北京电影学院,以艺术教育带动艺术文化产业,依托良好生态环境,联手启动浔龙河艺术职业教育产教基地,并为浔龙河整体产业包括现代农业、艺术职教、影视演艺、观光旅游、文化地产等夯实基础并注入强劲活力。

与建设产业新城、开发房地产项目相比,棕榈园林更易获得政府青睐的原因在于,棕榈园林的项目不仅不会牺牲掉林地和耕地,反而会保持和优化。比如浔龙河项目,村里的荒地被利用起来,原有的耕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有增加。这在其他以产业、经济发展为重心的城镇化开发项目中,几乎难以想象。

正因为浔龙河在生态城镇模式上的改革与创新,显然已经走到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前列。作为省、市“两型”社会试点项目,长沙市易炼红书记联系点项目,得到了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放开手脚大胆向前走”的鼓励,今年又被住建部确立为国家智慧小城镇试点项目,吸引大量的各地政府与企业参观学习。

完整表述棕榈园林管理团队这些年对于战略的思考结果很有难度,这句话或许最大程度上概括了棕榈园林将要走的这条道路:基于自身生态环境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和生态城镇标准,力求为城市带来与众不同的生态环境创新模式,并以雄厚的技术标准、技术团队、资源、资本实力作为政府合作伙伴积极打造让城市更加绿色、集约、民生、循环、低碳、智慧的运营方案。

这是三十而立的棕榈园林站在十字路口上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而道路的变化并不会改变棕榈园林的使命和本质,那就是:境由心生,追求大美。(摄影记者/高育文)


(编辑:李燕华)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