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柳灯 北京报道
监管层的连续表态,似乎传递着存款保险制度越来越近的信号。
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副行长胡晓炼公开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微博]将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尽快出台和实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方案,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同时防范好各类潜在的金融风险,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回顾了今年一系列金融改革之后,胡晓炼做出上述展望。这些金融改革包括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迈出新的步伐、直接融资迅速发展、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人民币“走出去”明显加快、下气力通过深化改革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等六个方面。而实际上,这些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也需要存款保险制度的尽快推出。
据新浪财经报道,11月27日下午,央行[微博]召开系统内的全国存款保险制度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各省级分行领导到京参会。央行各地分行召开《关于召开存款保险制度相关实施工作的会议》,传达总行存款保险制度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存款保险制度相关实施工作。
利率上浮到顶的银行压力
种种迹象似有指向,存款保险制度呼之欲出。
具体而言,一方面,利率汇率市场化已经步入“深水区”,按照央行研究局此前的课题研究成果中提到,“各国往往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或改革进展的过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今年11月21日,央行将人民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至1.2倍;2014年1月-10月银行同业存单发行总规模超5800亿,而2013年全年仅340亿。胡晓炼还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大幅减少了外汇干预,自二季度以来已经基本上退出了常态化的市场干预。这些都意味着,利率汇率市场化的步伐正在加快。
“近日的存款利率浮动空间扩大,实际上是存款保险制度将加快推出的一个重要信号。”某大型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因为中小银行会更偏向于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负债端的压力将使得这部分银行收入承压,从而加大向相对高风险的企业发放高利率的信贷,在目前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风控管理相对较弱的中小银行就容易出现风险,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退出机制。
申银万国[微博]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完全利率市场化之后,会扩大银行经营的差距,银行业风险上升,为了降低挤兑的风险,需要配套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来保障存款者的利益,维持金融行业的稳定。美国利率市场化后,停止经营的银行主要是资产小于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主要是由于这些机构倾向于以高利率向高风险项目提供融资、贷款主要集中某些区域等原因。
万事俱备?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提及的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将间接推动存款保险制度的加快推出。
胡晓炼如是称,“除要求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管理、清理不合理的收费、规范影子银行业务、遏制筹资成本不合理上升外,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提出了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包括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随着这些改革的推进,将有助于从根本上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突出问题。”
也就是说,加快发展民营银行,在胡晓炼看来,是解决企业融资成本高的根本渠道之一。
上述银行业分析师指出,今年多家民营银行批复成立,而最近公开信息显示,首批试点民营银行的筹备工作进展超过预期,最快有望提前至今年底开业。民营银行将加剧银行业的竞争,同时民营本身也有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客观上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退出机制。
存款保险制度渐行渐近的信号,还不至于此。
11月27日,在解释“为什么存款保险制度离我们渐行渐近”时,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微博]发布研究报告还指出,近年来,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敞口快速增长,不良贷款风险积累。部分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经济下行周期发生及对时间的概率较高。存款保险制度能够防止单个银行危机通过“羊群行为”传导至整个金融体系。中国居民部门的高储蓄率,5万元以下的小额存款账户占全部存款账户的绝大多数,需要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利益。
时机已经到来,而事实上存款保险制度已经趋于成熟。
此前的10月30日,外管局局长易纲出席公开活动时明确指出,根据国务院的部署,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扎扎实实的推进各项工作,实际上现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工作在稳步推进,取得了很大进展,已经接近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