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处结构调整阵痛期和换档期
| 2014-07-23 07:28:00

  今年以来,我国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总体延续回暖态势,但下一步走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国内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档期,深层次矛盾凸显。面对困难挑战,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范围,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忧的格局。我国银行业运行较为平稳,风险总体可控,特别是在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小微企业和“三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此同时,银行业面临着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部分行业、领域和地区的潜在风险有所积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上半年银行信贷和非信贷投入继续增加,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环境持续改善

  6月末,M2余额120.9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增速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M1余额34.15万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上月上升3.2个百分点。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77.63万亿元,同比增长14%;1-6月增加5.74万亿元,同比多增6590亿元。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得到较好支持。5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贷款同比分别增长39.8%、16.8%和17.6%,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中西部地区贷款增速居前。6月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居前的仍然多为中西部省市,前10名分别为西藏、甘肃、青海、贵州、新疆、海南、吉林、江西、宁夏、安徽。传统银行信贷之外,承兑汇票、保函等非信贷类的表外业务亦较快增长。上半年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7871亿元,同比多增2702亿元;委托贷款增加1.35万亿元,同比多增2393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3万亿元,同比多861亿元;进一步改善了实体经济的融资环境。

  不良贷款反弹的成因分析上半年货币信贷基本面仍呈现出“宽货币、紧资金、高利率、多不良”的特征。受经济增速下行、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企业间互保融资问题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持续增加。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41亿元,同比增长22.72%,不良贷款率为1.04%,比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可以预计,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增长仍将继续。

  从分布结构看,不良贷款暴露集中于部分行业和地区。分地区看,新增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信用卡是境内新增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