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9日电 中国审计署今日发布2014年度审计署绩效报告,报告显示,在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中,2014年审计署财政拨款支出共12.07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256,人均审计成果为9274万元 ,即审计每花1元财政资金,可为国家带来增收节支等经济效益256元。
报告透露,2014年,审计署审计(调查)单位1361个,审计业务工作量541762人·天。通过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直接促进财政增收节支、资金拨付到位、挽回(避免)损失等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工作成果3090.17亿元。
报告分析指出,基于我国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评价审计署的绩效 。
一是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即审计工作产生的能用货币金额计量的成果。2014年,审计署审计(调查)单位1361个,审计业务工作量541762人·天。通过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直接促进财政增收节支、资金拨付到位、挽回(避免)损失等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工作成果3090.17亿元。
二是不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即审计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的不可用货币计量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促进深化改革、推动完善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作用:在促进深化改革、推动完善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作用;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及单位提供信息和参考;做好审计结果公告及政务信息的公开工作。
其次,在促进反腐倡廉、打击经济犯罪和维护财经秩序方面的作用。其中,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事项。2014年,向司法、纪检和有关部门移送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事项423件,涉及责任人员1976人;同时,及时跟踪关注移送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事项的处理结果。
再次,在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提升中国审计的国际影响力方面的作用。包括以世界审计组织和联合国审计为重要平台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积极推进双边交流,完善多层次交流机制,与欧洲、亚洲、非洲等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和相关机构的交往日趋紧密;以及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审计机关的援助。(完)
(原标题:审计署:每花1元钱可为国家带来256元经济效益)
关键词:审计成果;审计工作;审计署审计;审计机关;货币计量;审计结果公告;违法违纪;绩效;深化改革;反腐倡廉
说两句
审计署网站今日发布《审计署发布2012年度审计署绩效报告》。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介绍说,2012年,审计署共审计765个单位,全年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为1282亿元,人均审计成果为4030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16,也就是每花1元财政资金,可为国家带来增收节支等直接经济效益116元。
从审计经费看,2011年审计署财政拨款支出9.02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96,即每花1元可促进国家财政增收节支96元。除以上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外,2011年,审计署还提交各类审计报告和信息简报2222篇;提出审计建议1510条,促进制定整改措施942项、建立健全规章制度1581项。
这份报告透露,2013年审计署财政拨款支出共10.9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252,也就是审计每花1元财政资金,可为国家带来增收节支等经济效益252元。2013年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共审计15.2万个单位,全年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合计8200多亿元,向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和有关部门移送案件线索和事项47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