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现在有乡规民约,以此来“规矩”当地村民,其实这样的乡规民约在很多年前就有了,而且还挺严厉的。
这几天,舟山博物馆老馆长胡连荣就一直在研究一块民国时期的“乡规民约”石碑,透过这块石碑可以发现当时的社会状态。
“勒石永禁”石碑刻字已近百年
这块石碑是定海一位收藏爱好者在定海大沙青岙的一位村民家中发现后交给胡连荣的。收到这块重达几百斤的大家伙,胡连荣细看之下,发现这石碑不同寻常。但石碑遭到了损坏,底部断裂,石碑上刻的字多处抹上了水泥,胡连荣请来石匠清理恢复石刻,对石刻文字进行考证。
这块石碑长1米左右,宽0.6米左右。石碑上方刻有“勒石永禁”大字,底下密密麻麻刻着“人心不古,世风浇薄”等字样,大意是一些村民不顾廉耻,恶习难改,不胜痛恨,为保护权利起见,不得不先行禁止,免致重蹈覆辙,用石刻的形式公布,规定村民不能在山塘下放羊(因为放羊会对山塘造成安全隐患),不能在人家地头撮稻谷,河里撮鱼等,发现就要罚2元大洋。石刻时间为民国十年(1921年),地点在大沙青岙。
“人心不古,世风浇薄”有出处
这块当年的乡规民约石碑,还“透明”地交代了罚来的钱去向。除赔偿业主外,一部分用于当地的公共设施建设。胡连荣特意查了“人心不古,世风浇薄”这八个字的出处。
“人心不古”出自明代张居正的诗句,指古代的社会风尚。意指人心奸诈、刻薄,没有古人淳厚。而“世风浇薄”出自周公,意思虽和“人心不古”相同,但指向不同,更多的是指政治文化社会风气的衰败,当时的中国经历过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清朝政府刚被推翻,整个社会凋敝。
碑文作者有一定的社会洞察能力在胡连荣看来,写碑文的人能把出自古人的“人心不古,世风浇薄”写上去,说明作者对当时社会有较深刻的洞察,对社会民风有一定看法,他们(当时的乡村自治组织)希望通过处罚严厉的乡规民约,用石刻的形式来改变一方社会风气,保护基础设施,维护业主利益。
据了解,在舟山前几年有人曾在桃花镇茅山庙、定海城东小碶发现“勒石永禁”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