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采访车在扬着尘土的路上开始了新的颠簸。不知过了多久,一声“阿瓦提到了”,提醒这里是大家此行的目的地。
阿瓦提县文化馆,一座普通的3层小楼,大厅迎门坐着一排手拿乐器的男人,背后整面墙是一幅身着艳丽维吾尔族服饰的人们载歌载舞的图画。
没有任何介绍,记者进门的一刹那,人们打起手鼓,拨动琴弦,开始放声歌唱——没有婉转低回的过度,只有陡然而起发自肺腑的热烈和高亢,像清晨刚从梦中醒来就突然被人灌了一杯烈酒,一股浓烈的感觉直冲心田,让人心颤,继而心潮澎湃,泪往上涌。
伴着歌声,几对维吾尔族男女开始跳舞,他们不是专业演员,身材也并不婀娜,但是旋转在歌声中的舞姿有一种让人感动的美。
这就是阿瓦提的世界名片——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刀郎十二木卡姆。
坐在弹唱艺人中间的阿布都·卡德尔,今年72岁,留着白白的胡须,头戴花帽,拨弄着琴弦,神情淡然。老人从12岁开始学习刀郎木卡姆,60年了,唱的大多是爱情。
阿瓦提县是刀郎文化的中心地带。“刀郎”一词是“集中”、“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这里地处塔里木盆地北沿,天山南麓,南部伸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在荒漠旷野、原始胡杨林中狩猎游牧,与大自然做着不息的抗争,生活十分艰辛,却也养成了以苦为乐、笑对人生的处世哲学。
歌唱爱情和劳动,传递快乐和勇敢,成为刀郎木卡姆的永恒主题。
上世纪60年代起,阿瓦提县政府就把艺人们组织起来,传承保护这门艺术,现在文化馆有70多位艺人,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10多岁。政府每月给他们固定的生活补助。作为刀郎木卡姆的传承人和乐器制作传承人,阿布都·卡德尔每年有9000多元的补助。每年他们都有几十场演出,2004年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引起轰动。
说到刀郎十二木卡姆的发掘推广,阿瓦提县文化局局长田朝晖反复提到一个名字——已故新疆音乐家周吉。
周吉第一次听到刀郎木卡姆,是17岁时在江苏老家。此后,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为木卡姆的整理、推广、申遗做着努力。
田朝晖告诉记者,在新疆歌剧院从事音乐创作的周吉,很多年前就经常从乌鲁木齐来到当时还十分偏僻的阿瓦提,一住就是好长时间。当时最困难的是没有录音设备,下乡去采风也全靠骑自行车或是摩托车,一路上就靠吃馕充饥,没有旅馆可住,就住在老艺人家里。周吉可以用流利的维吾尔族语和老艺人们交流,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他“居马洪”(意为“星期五”)。
说到刀郎木卡姆,不能少了阿瓦提的另一个特产——慕萨莱思。
慕萨莱思,当地人戏称为“没事来事”,是从古西域开始就在当地酿制的葡萄酒,有人说它是古西域葡萄酒的活化石。慕萨莱思的诱人之处在于,这种葡萄酒要用鸽子血调制,喝下去像饮料一样甜软,却劲道猛烈。据说酒量在一斤以上的人,也常常不知不觉地被它弄得一醉不起。
当地人饮酒以酣为快,酣后意恣,高歌狂舞,舞蹈的感情也如酒一般浓烈。
周吉曾经有过这样的记录,“和民间艺人坐在田头,喝着慕萨莱思,跳着刀郎舞,唱着木卡姆,一唱就是大半夜,有时候想到第二天还要下地干活,我说要停止,但老乡们还要再跳几场。我就想,是什么让他们痴迷其中呢?后来终于明白了:生活在沙漠边缘的绿洲人天生有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唱是为了涤荡心中的愁苦,跳是为了驱散肢体的劳倦。短篇的、单支的曲子不够,于是就连缀成了大型套曲,这就是木卡姆。”
多年后,一位叫罗林的歌手来到新疆,求教于周吉,因此知道了刀郎木卡姆,随后他也远赴千里到阿瓦提专门向老艺人们学习演唱木卡姆。后来,他创作了自己的成名作《2002年的第一场雪》,从此让人们记住了这个叫刀郎的歌手。
2011年,刀郎在乌鲁木齐举办个人演唱会,正好赶上阿瓦提县举办木卡姆推介活动,他特意赶到活动现场演唱了两首歌表示他对刀郎人以及刀郎木卡姆的感谢。他说,刀郎木卡姆不仅改变了他歌曲创作的风格,更让他懂得了生活的真谛——不论身在何处,要拼尽生命歌唱。
新疆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发展双语教育和民族体育。弹奏卡伦琴的阿布都卡德尔·木沙今年72岁,与刀郎木卡姆作伴60年了。
7月30日,新疆阿瓦提县文化馆一间普通的画室里,莫明江·艾买提聚精会神地画着他的作品《捕鱼》,全然不顾身边突然涌进的大批观众。 莫明江·艾买提是阿瓦提县一个普通的农民,酷爱绘画的他,只有农闲的时候,才有时间来这里画画。
哈密的名气得益于哈密瓜,哈密瓜是上苍赐予哈密的礼物:特殊的地理环境培植出甜蜜的水果;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这种水果被当作贡瓜,被清帝钦点,扬名中原。哈密人于是变得格外淡定,一淡定,便舒服;一舒服,便更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