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6日消息(记者张庶卓)9月16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发布“青海湖水面面积变化监测和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环境监测研究成果”。 监测结果表明,青海湖是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内流湖泊,近10年来青海湖面积持续增加;三江源综合试验区退化草地的恢复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2005年以来,草地退化趋势得到遏制,并有轻微好转,工程建设区内的草原生态系统好转比其他区域好转明显。但整个区域草地退化趋势还没有得到完全扭转。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和咸水湖,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重要水汽源,其面积演变反映着青藏高原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三江源区域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生态功能显著,其草地变化反映着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围绕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草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需求,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于2014年1月启动了青海湖水面面积变化监测和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2004年以来,青海湖水面面积持续增加,2012年9月达到峰值4367平方千米,但与1974年相比,面积仍减少2.5%。 研究分析表明青海湖近10年来青海湖面积持续增加,主要是入湖河流径流量增加。流域内降水补给增加,以及气温的增加可能导致青海湖流域的积雪融水增加。青海湖面积增大还与政府在青海湖流域实施的减少牲畜、退耕还草、植被恢复、人工增雨、河流治理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密切相关。
三江源生态保护区草地监测主要利用2004、2009、2013年中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同期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野外实地调绘资料、植被图、土地利用数据,以及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专题数据,对该区域的草地退化类别进行解译,并基于解译结果对各种类别的变化方向和程度进行空间分析。
监测结果显示,2004至2013年期间,整个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草原生态系统有所好转,草地退化趋势已经基本得到遏制,呈轻度恢复趋势。退化草地总面积的54%状况稳定,30%逐渐恢复,16%持续退化。其中,三江源综合试验区内的1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约为整个区域面积39%)内的草地恢复略好于整个三江源综合试验区。通过实施生态保护工程,黑土滩型退化草地面积减少近30%。
傍晚时分终于到达了151基地,入住了青海湖宾馆,这个景区就在青海湖边山,明天早上正好看日出。151基地的青海湖边修建的如同一个精致的公园,营造出文艺清新的气息,硬是把青海湖建成了洱海。
”为方便游客购票,减少游客排队购票时间,7月30日,青海湖景区正式开通微信摇一摇购票和微信支付购票功能。记者从青海湖景区管理局获悉,游客通过青海湖微信公众账号摇一摇支付购买门票后,可凭电子二维码门票在售票窗口取票,无需再辛苦排队购票。
西部“一带一路”上另一个著名景区青海湖由于自驾客的增多,几乎每天都发生拥堵。青海湖旅游管理部门告诉记者,暑期旅游高峰,大量自驾游车辆涌入青海湖景区,导致周边道路车流量剧增,发生长时间交通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