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美国主流社交软件Instagram和Pinterest上,很多与美食相关的帐号非常的火。我们为了研究大众的消费心理,对这种流行十分的敏感。用手机关注几个美食帐号,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各种甜食"刷屏。"
我初来美国的时候,对美国最初的印象就是"甜"。明明同样一种食品,在美国就比在中国甜很多很多。起初的几个月,经常会感觉到胃里有一团火在烧,嗓子眼儿也非常难受。那就是被资本主义国家"腻到了"的表现。大家想到美国的饮食,首先就会想到甜食。油腻和多糖也成为了很多美食账号的主打形象。大多数美国人对于这种主打形象其实也很认同,好像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觉悟。
可口可乐作为美国的标志性品牌,被很多美国人称做:"装在罐子里的美国精神。"这个影响力太大,导致大家一想到碳酸饮料,一想到软饮料就会想到可口可乐。也自然在生产自己的碳酸饮料的时候引入可口可乐的各种特性。无非是:第一、便宜,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一大瓶2升的可乐定价均在6-8人民币左右。第二、甜,口感很好。所谓口感很好,无非就是糖水。我们小时候没有可乐的时候,糖水或者红糖水的地位绝对不比可乐要低。第三、精神寄托。类似于网络上略带嘲讽的说一句,"我喝的不是可乐,喝的是情怀。"情怀这个东西很奇怪,可以说是从可口可乐的品牌影响力中产生,但也可以说是从咖啡因中来的,美国人叫"caffeine rush",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喝嗨了。"
然而千篇一律地向可口可乐学习的后果是什么呢?
你去超市里面看看,到底有多少非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公司旗下的产品还活着?所以你就知道,我们经常说的"保险牌"到底保不保险呢?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在他的《思考,快与慢》一书里面描述了我们人类思考问题的两种系统: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统治着我们日常大多数行为,任何我们不需要停下来仔细思考的行为都是由系统一所控制,也可以说是类似于下意识。类似于下楼梯、走路、呼吸这种每天都要干的事情都属于系统一。而系统二控制着我们需要去思考的行为,类似于写作这种需要创造的行为都属于系统二。
根据卡内曼的理论,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在运用系统二在思考,实际上我们仍然用的是系统一。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最容易犯错的情况。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我的教授,卢卡·威廉姆斯和我们说,想要避免犯这种思维错误的方法唯有一种。那就是将思考的节奏放慢。
明明可以用一天就能够得到的结论,他让我们用一整个学期去思考。于是就有同班同学跟我嚼舌,说觉得这个所谓的"大师"教课很没有内容,"节奏很慢还空洞"。我笑了笑没有接话。
系统一是什么?用我们中国的文化来讲,就是习惯,也是习气。
饮料用系统一去思考,得到的结论不论怎样去变化,终究出不了可口可乐的范围。而利用系统二去思考的红牛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红牛是什么?我们去分析它的特性,你就能一下子弄清楚。第一,红牛小小一罐,价格是同等容量的碳酸饮料的2到4倍。不便宜。第二,口味很奇怪。网上流传过红牛在做双盲测试时候的一段视频。大多数美国受测试者喝下红牛后大多面色难看,更有将红牛直接吐到地上的。口感很不好。第三、喝的不是情怀,是功能。红牛在全球范围内都在宣传一个概念:我们是功能性饮料。言外之意,我们卖的不是情怀。
红牛是什么?是一个与可乐处处相反的饮料。但它却成功了。系统二的功效非常明显。
前两天被誉为"美国最具潜力与发展最迅速的营销、广告、传媒公司"重力媒体的分析经理爱丽莎(Alicia Mulvihill)与我在她的办公室里畅谈。与她的交流让我感觉非常的愉悦,因为我们对于数据分析的看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她与我交流的主要方面是讨论数据分析的核心是什么?最后我们一致认为并不是得到结果,而是用智慧去将这结果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能量。
我们分析顾客数据的时候,经常着重去找寻顾客的消费习惯,希望通过消费习惯去抓住他们的消费心理。而这消费习惯正是系统一。从去超市买东西的不假思索,到对于消费品的品味和喜好。这些习惯正是推动者消费者们掏腰包的原动力。也是所有企业都在尝试去抓住的商业机会。
有的人会说了,系统一是习惯,消费者有习惯,我们员工也有。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是红牛,并不是所有员工都是乔布斯。即使机会出来了,企业也很难去把握。
说得很对。成功的决定要素就是利用自己的系统二去把握消费者的系统一。
怎样能够利用企业的系统二呢?
将思维与决策放慢。如卢克教授让我们做的那样,明明能够一天得到的结果,却用一个学期去思考。这是智慧。正如六祖慧能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的,沉得住气,将自己的心静下来,定下来,然后智慧就能够显现出来。
可我们在现今的商业世界中,将决策速度放慢就如同"自断手臂",不用别人来攻击我们,自己就先乱了阵脚。这个矛盾在大数据出现之前,很难能够调和。但是随着大数据的出现,这矛盾也能被迎刃而解。
大数据就像是一个智能宝库,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这个支持体现在帮助企业分析消费者习惯、习气,更体现在给企业提供一个安放自己的平台。如禅宗修行时需要解决"何处安放吾心"的问题。企业在试图从系统一慢下来到系统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何处安放企业"的问题。
我们不是为了慢而慢,而是为了让企业做出最正确决策而慢。害怕因为放慢速度而让员工心慌,慢得让企业凝聚力下降,就是因为企业的"心"还没有个安放的位置。
我一直提倡企业的大数据化,就是希望企业能够将自己安放在大数据上。凭借着大数据的巨大潜力和能量去承载企业的发展。大数据爆炸式的数据量和分析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去"加快"放慢脚步。通过准确分析每一名顾客的消费习惯与自身的习气,帮助企业一对一地用系统二去设计最适合顾客的产品与服务。通过最精准的推送与直指人心的营销,让客户对品牌产生依赖,最终形成新的消费习惯。
卢克教授在课上给我们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说他刚进青蛙设计的时候,由于参与了苹果产品的设计,薪水与奖金非常丰厚。于是他就决定买一辆新车。考虑到纽约停车困难加上交通状况不良,他决定买一辆小巧玲珑的大红Mini Cooper。他之所以决定买红色的Mini Cooper,是因为当时他很年轻,喜欢与众不同,觉得大红色的Mini Cooper他很少在纽约的街头看到。可当他决定要买大红色Mini Cooper以后,他突然发现每天他走在街上,都会看到好多。买个咖啡看到一辆,等个红灯看到一辆,吃个午饭看到一辆,乃至一天回家的路上,他接连看到了三辆。
这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道理,我们的大脑会告诉我们想要知道的信息。就像是给系统一设定了一个指令,大脑会自动帮助我们过滤出我们下意识里想要看到的东西或是下意识想要去注意的东西。
而这不恰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讲的"境随心转"么?
大数据能够帮助企业做到的,就是营造出一个企业产品的"境",然后植入到消费者的"心"中,植入到消费者的系统一中。让消费企业产品成为习惯,甚至成为一种习气。
古代的大德们在解释我们的习惯、解释我们的习气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一个例子。以前小酒馆盛酒都会用一个小瓶子,放在客人面前,方便客人使用。这个酒瓶子常年累月盛酒,似乎已经成为了酒的一部分。这时候,我们若要把其中的酒倒掉,就好像将我们的习惯去掉。可是,你凑过去闻,还是会有酒的味道在瓶子里。这个酒的味道就是习气。无论你怎么冲洗都无法短时间内去掉,唯有将这个酒瓶子放到通风的地方,吹个一年半载的,才能够慢慢让这习气消散。
这习气用我们现在的认知来看,好似香烟一样。将家里的香烟都扔掉,烟瘾却还是存在,唯有克制自己一年半载,克服中间烟瘾复发的障碍,才能够彻底戒掉。
那么我们试想一下,像过去一样去营销、去决策、去创新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像香烟一样让顾客上瘾,像烟瘾一样让顾客难以戒掉。这样的企业肯定是成功的。但它又无疑变成了系统一,是不是也需要去颠覆?
是的。 为什么呢?
因为让消费成为习惯,更成为难以戒掉的习气,这不是目的。我所提出的广义大数据论,它的境界很高。所以企业大数据化,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顺着人的性德,而不是顺着人的习气去决策、去营销。
这是不是颠覆的最大的颠覆,是不是系统二的永远的系统二。
(边金阳:北京一体跨界集团创始人之一,著名魔幻小说作家。纽约大学整合营销硕士,"畅谈大数据"系列文章作者,广义与狭义大数据论的提出者,企业大数据化的倡导者。对于大数据有独到的见解,首位将大数据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研究的学者。其观点受到国内外大数据专家、学者的赞扬,其大数据成果已在国内外得到认同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