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严把“生态关” 终身追责倒逼环保转型
中国新闻网| 2015-09-17 15:30:23

   中新社北京9月17日电 (记者 董冠洋)人们明显感觉到,中国环境保护的步子更快、约束加压。其中对涉事官员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责”的制度设计,正在重塑中国官员的仕途“指挥棒”,也倒逼中国环保深刻转型。

   中国数十年粗放发展的背后是沉重的环境代价——冬夏不息的雾霾、屡见不鲜的“牛奶河”、土壤中的“元素周期表”、多种动植物濒危“亮红灯”。正如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年初全国两会上坦言,中国的污染物排放量已经接近或者超过环境容量,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向污染宣战”、“不达目的决不停战”,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承诺,这场战役是现实、复杂的,因为环保会触动经济利益的“奶酪”。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看来,目前中国的生态文明涉及各方利益博弈,包括环境资源各部门之间、环境资源与经济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等,协调难度很大,亟需“减少内耗”。

   在本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再度强调要继续推动绿色发展。环保部门也在北京举行专题座谈,呼吁增强“绿色定力”。

   事实上,在稳信心、“讲道理”的同时,官方“铁腕”已出。从“不以GDP论英雄”,到终身追责,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还民“绿水青山”的思路是明确的,政绩“指挥棒”会告诉地方官员应往哪里走,长期以来对官员环保职责的泛泛要求、笼统评议、法不责众该停止了。

   日前,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出台,提出建立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显然,官员政绩观与执政效果之间存在“化学反应”。2014年初,中国31省份与环保部立“军令状”治霾。彼时北京市市长王安顺玩笑称治不好霾“提头来见”。近两年,北京治霾效果显著,除了借临时措施恢复的“APEC蓝”、“阅兵蓝”,环保部日常监测也显示,今年8月份北京PM2.5(细颗粒物)月均浓度为每立方米45微克,同比下降29.7%,环比下降27.4%。

   近期,中国已经开始施行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明确“终身追责”制,为官员列出生态环境“责任清单”,强调对在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造成严重破坏负有责任的官员不得提拔使用或者转任重要职务。

   “制度设计触及了官员的‘戴帽子’和‘摘帽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对中新社记者说,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终身追责等为突破口,中国对破坏生态的约束机制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常纪文看来,与“乌纱帽”挂钩关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能否取得实效。

   可以看到的是,中国环保正在稳步加压提速。2015年初,环境保护、大气治理写入全国31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半年,环保部对17个建设项目不予审批,涉及总投资1094.28亿元人民币;1-7月中国开出2.8亿元环保罚单;对于环保部暗访、无人机等执法手段中发现的问题,地方政府能够速整肃清。

   理顺了激励制度,中国生态环保的治理路线正在由标及本。环保从“末端治理”正在嵌入经济全程,并且成为各地加速探索的新的经济驱动力。据测算,官方正在推进的“大气十条”将拉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94万亿元人民币,“水十条”带动GDP增加5.7万亿元。(完)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层面上逐步完善和成熟,实践层面上也取得了可喜成果。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并且与众多的部门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利益相关者首先要用“六个理念”统一思想,通过制定具体的路径图推进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望对工业文明转型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发展难题作出科学解答。如果说工业文明是西方社会对人类发展的革命性创新,那么,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东方智慧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贡献。


  大理州还投入资金80多万元,修订编写了《大理环保》两本乡土教材,免费印发给全州小学三年级、初中七年级使用。”洱源县西湖小学的洱海保护宣传员苏秀老师把环保课堂“搬”到了湖边,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环保教育。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