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以来,民政部、公安部等多个部委接连下发通知,专门整治各领域滥开证明现象,明确规定了一些不再开具的证明。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地方对证明材料的需求并未减少。在许多城市,基层民政部门表示“尚未接到具体通知”,仍然可以办理,一些派出所考虑到居民的实际需求,也仍然接受开具婚姻状况证明的申请。
“奇葩证明”人人厌恶,可为何难以根除?这其中确实有一些改革落实不力的原因。政策效应从中央传导到地方需要一定时间,不排除一些地方会敷衍应付、拖沓执行。而且,目前公民户籍、就业、生育、婚姻等基本信息依然如孤岛般散落存在,统筹性的改革举措尚未有眉目。由于职能部门难以完全掌握相关信息,有些证明无法压减也是无奈之举。有些地方就发生过去世老人由他人继续代领养老金、村干部捏造虚假信息骗取低保等问题。虽然给百姓制造了麻烦,繁琐了政务流程,但本着信息安全无虞的考虑,还有必要保留下去。
不管怎么样,让证明“瘦身”的改革大趋势不可逆转。就顶层设计角度看,要继续绸缪改革,打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建设切实可行的信息共享平台,减少开具证明的种类和环节。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当强化便民意识,完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避免在开具证明的问题上互相推诿扯皮、转嫁风险,尽可能在“公对公”的形式下把证明难题解决掉,而不是再像从前那样把皮球踢给群众。
一个巴掌拍不响。证明繁琐而奇葩,并不只是政府部门和社区的自身问题,也与一些企事业单位等证明的需求方密切相关。因此,要彻底解决滥开证明问题,不仅要落实中央的改革精神和各部委的简政放权新规,更要合理疏导和压减证明的需求。银行也罢,各类企业也罢,决不能些许小事都要支使群众去开证明。如果是借助强势地位为难群众,故意索要无关紧要的证明,必须加以曝光和严惩。
从本质上讲,证明是诚信的载体,每一张证明的背后,都有着一道诚信的命题。让第三方出具证明,无非是以证明的形式给当事人的诚信状况背书。我们不仅要追问:除了证明之外,是否还有更好的诚信体现方式?是否应该把证明背后的不诚信预设,强加给每个人,即便这样做会让当事者厌烦?破解奇葩证明的难题,最根本的举措是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惩处力度,让所有人意识到不能造假、不敢造假,必须对个人提供的信息负责。如果能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起来、用起来,一定可以节省社会诚信成本,形成全社会诚信意识不断增强的正向循环。(文亦武)
十五条 全国统考和全国联考科目的命题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统考科目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联考科目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或教育部指定相关机构组织编制,自命题科目的命题工作由招生单位自行组织。十条 单独考试初试科目设置与相应学科专业全国统考初试科目设置相同,单独考试的各考试科目可由招生单位命题,也可以选用全国统考试题。
(记者 郑璜)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2016年起我省高考将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的试卷。前阶段考试院组织各学科命题专家,对自2004年开始自行命题,特别是2009年实行全科自行命题以来,高考全国统一命题试卷和我省自行命题试卷进行比较分析。
(记者胡远航)云南楚雄事业单位招考题被指抄袭引发广泛关注。7日下午16时许,2015年楚雄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考试试卷命题专家组在云南省人才市场官网发布道歉信,向考生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