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以患者父母为主要对象的临床团体干预项目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建立互相支持的小组网络,帮助精神疾病青少年患者的父母学习相关疾病知识,学会识别、管理与应对精神疾病相关的“病耻感”,可以提高父母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轻症状并提高康复水平。
在今天上午在沪召开的“减少精神疾病病耻感:研究和政策”研讨会上,项目负责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程文红介绍说,青少年患有精神疾病,其“病耻感”体验会比较明显,他们会害怕同学老师知道病情后歧视自己,不敢上学,自卑。周围的异样眼光,也会造成了极大压力,阻碍了他们正常就医。基于此,程文红团队开展了针对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体验的项目。
项目组以过去的一年里,在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门诊及精神科病房,共计招募了130名12-18岁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入组,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家属以10人为一组,参加一周一次90分钟的“团体干预”活动,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心理教育、症状与改变、病耻感及影响模式、觉察与应对内化的病耻感、发现与利用资源、今后应对计划等。对照组患者则接受常规治疗外,家长不参加针对病耻感干预的团体小组辅导。
与未干预的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经团体病耻感干预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比非干预组提高一倍。与此同时,干预组患者家庭关系比较和谐,家庭更加积极投入日常与娱乐活动,对偏见的认同感、敏感性或过于关注性减少,对精神分裂症诊治知识增加。此外,干预组家属抑郁、焦虑程度明显减少,家属在家庭生活中的处理能力有所提高。总体说来,“临床团体干预”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病耻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程文红强调说,精神疾病是一种生物性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样,通过服药和治疗,有三分之二的精神病患者是能控制的,其中更有一半的患者能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然而许多青少年精神病患者的家长往往缺乏对疾病的基本了解,有些人甚至有比较严重的“病耻感”,不看病不吃药,企图通过求神拜佛等方式来实现孩子的康复。本研究项目的结果,进一步证明只有正确精神疾病,越早治疗,越早控制,才能使青少年精神分裂患者重新走入社会,获得人生幸福。
相关链接 所谓“病耻感”,是指由于其他人的认知、态度、行为,导致患者或家属体验羞耻感、丧失社会信誉或社会价值。病耻感的形成与无知、偏见、歧视有关,被认为是阻碍精神疾病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病耻感一方面能降低患者的依从性甚至中断治疗、封闭自己,另一方面则加重大众的歧视,从而导致患者低自尊、社交孤立、失去工作学习机会,严重者可导致自杀的危险。
来自一些国家研究发现,病耻感越大的社会,自杀率也越高。一项27个国家的联合调查显示,47%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朋友交往中受到歧视,43%感受到被家人歧视,58%在寻找或工作时受到歧视,27%在恋爱中受到歧视。这种被歧视感很少给患者带来积极感受。由于害怕遭受歧视,64%在教育或工作方面受到影响,55%在恋爱方面受到影响,72%感觉需要向他人隐瞒诊断。超过1/3的患者虽然没有体验到被歧视,但是存在预期被歧视感。(记者 施捷 通讯员 金友兰)
关键词:患者父母;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歧视;依从性;症状;家长;交往;精神病患者
说两句
北京市卫生局13日称,4月13日凌晨,经中国疾控中心复核,北京市综合判定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钟东波说,根据入院后进一步检查结果和病情发展情况,北京地坛医院12日1时50分按流感监测病例上报北京市朝阳区疾控中心,随后将标本送到朝阳区疾控中心。
据北京市卫生局网站消息,4月13日凌晨,经中国疾控中心复核,北京市综合判定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12日15:30北京市疾控中心检测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定,以疑似病例将样本送中国疾控中心复核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