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介绍“十二五”以来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成就时透露,一旦延迟退休改革方案经中央批准后,就将向社会公布。其具体做法将是通过小步慢走的方式,每年推迟几个月,逐步推迟到合理的退休年龄。
从官方的表态分析,基本上可以判定延迟退休政策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即将出台并落地实施了。但从舆论反应来看,似乎反对者远超赞成者,质疑声响成一片。概括起来,这些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延迟退休就是政府“与民争利”,无非就是为了给养老保险基金“堵窟窿”;二是延迟退休只对少部分专业型人才有利,普通劳动者延退从经济上来说根本“划不来”,会造成社会不公;三是延迟退休会占用年轻人岗位,从而加剧就业压力。
网民们的担忧从表面上看似乎很有道理。应该说,延退政策之所以迟迟无法推出,也与一些媒体长期单向宣传令舆论一边倒有关。然而,事实真相究竟如何,恐怕还需要理性的判断和分析。
实事求是地说,政府并不存在着通过延迟退休“与民争利”的动机。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保障民生的重要措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广大民众的生活在退休后不至于因为收入降低而陷入困境。在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中,劳动者只需缴纳其中的8%,而单位则需要再缴纳20%。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个人缴纳的比例是4%,而单位还要再缴纳4%。这样才构成了全部退休金的基础。而通过延迟退休的方式筹集养老金,似乎也比减持国有股或出售国有资产来给养老金“堵窟窿”要慢得多,可见延退只是缓解养老金潜在压力的途径之一。
对普通劳动者来说,延迟退休在经济上未必不划算。试想:劳动者在岗的工资显然要比退休时要高,多在岗几年,收入自然要比早退休几年要多。从实际来看,不少人都希望在退休后再返聘,其实就是通过“准在岗”的方式来再挣一份钱。另一种流行的谬误则是“国家养老不如自己养老”,且不说散布者的计算方法存在着错误,仅靠自己养老就不能充分发挥养老金的共济性质,也无法享受到国家和单位的补助。对于大多数劳动者来说,光靠自己“单打独奏”而不要国家、单位和其他劳动者的共济补助,这笔账谁赢谁亏岂不是一目了然?事实上,在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制度设计下,延迟退休实际上能使劳动者获得更多的收入。而对愿意早退少拿的劳动者,延迟退休制度可奉行自愿原则。
延迟退休也是应对“劳动力拐点”的必要之举,有益于保持人口红利。中国的劳动力拐点已经来临。通过延迟退休能有效增加劳动力总量,扩大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而人口红利的持续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推力。经济增长创造的岗位,远比延迟退休带来的岗位占用要多。
一听到延迟退休就红眼的网民们不妨冷静下来。从国家账算到个人账,延迟退休都是一件有利的事情。况且,过早退休带来的社会问题远比延迟退休可能引发的问题要多得多。只有趋利避害,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挖掘更多的劳动力潜力,中国经济稳增长、促民生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