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应辩证看待部分经济指标下行
人民日报| 2015-10-19 09:16:23

  日前公布的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继8月之后再次位于临界点下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连续三月小幅增长后7月再度回落,8月环比微升0.1个百分点;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先行实物指标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波动……

  第三季度以来,我国部分经济指标出现下滑或波动,又一次引发各界对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担忧。短期指标如何看?发展趋势是否会恶化?一些指标难看该怎样应对?

  形有波动辩证看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确实存在,但只有辩证解读指标,才能准确客观地把脉经济

  部分指标难看,说明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确实存在。但光看到这点,不免以偏概全,难以准确客观地把脉我国经济。

  全面看,指标有“丑”也有靓。

  分析第三季度以来一些经济指标的下滑,可以发现,不少指标受到传统制造业不景气影响:PMI滑落,主要反映了制造业领域的经济活力不够足;出口下降,主要体现了外需不足给我国传统制造业带来的影响……

  一些传统产业不景气的同时,新兴产业却欣欣向荣,相应的指标还相当给力。前7个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增速比工业整体高4.1个百分点。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产品产量更是大幅增长。7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倍以上,动车组、智能电视、智能手机分别增长104.7%、47.1%和31.7%。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消费表现一直稳定,拉动作用稳步增强。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8%。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

  归总近期经济指标,可以发现,整体上,比较难看的以速度型指标居多,结构性指标则表现较好。

  深入看,一些指标的波动恰恰是好事,折射出经济结构的优化。

  以用电量和铁路货运量为例。“这两项指标更多反映的是煤炭、钢铁、有色等资源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领域的景气程度。”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介绍说。

  在我国,冶金、有色、化工、建材、机械、电力六大行业是用电大户。在经济上升期,这六大行业产品需求十分旺盛;经济下行期,这六个行业下游产品的需求大幅回落,这六个行业的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平均为51%,而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大约20%。

  举例来说,今年前9个月,建材和冶金行业用电同比分别下降了6.4%和7.8%,增速同比分别回落13.7个和9.6个百分点。这两个行业用电的负增长,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影响度高达-137%,拉低全社会用电增速1.2个百分点。但建材和冶金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5%左右。

  因此,“在看到传统工业不景气的同时,也应透过指标,看到我国经济结构的积极变化和增长动力的转换。”潘建成说。

  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异军突起,上半年增加值已占据GDP“半壁江山”,超过第二产业5.8个百分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副研究员刘雪燕介绍,第三产业每单位增加值耗电量仅约为工业的15%,运输需求也大大低于第二产业。

  “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大幅度上升,改变了用电量、运输量等实物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弹性关系。”刘雪燕说。

  放远看,很多指标容易受到干扰因素的短期影响而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其短期起落往往与长期走势不一致。

  国家统计局在解读8月制造业PMI回落时,指出了两大重要原因,两者都是短期“扰动因素”:其一,厄尔尼诺持续发展,7、8月份出现洪涝灾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所减缓;其二,京津冀等地加大治理大气污染力度,主动放慢生产,制造业PMI明显低于全国总体水平。实际上,近三年制造业PMI月度波幅都没有超过2个百分点。

  势仍向好勿惊慌

  经济企稳向好趋势并没变,没必要为部分经济指标短期波动而惊慌

  在大海上航行,再大的船也会有一时的颠簸。分析经济形势,把握短期指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发展大势,应该看到,短期指标波动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长期企稳向好的发展趋势。形有波动,势仍向好。

  势仍向好,是因为经济稳定的基本面没有变。

  展望未来,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居民储蓄率高,消费潜力巨大,人民工作勤奋,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提高,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空间和潜力都很大,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有基础也有条件。

  势仍向好,是因为经济运行中新动能正在集聚和成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分析,从地区看,今年以来,转型相对较慢的资源型省区或上游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经济增速回落幅度较大,但一些转型较早的东部沿海省份已经企稳。

  从产业看,虽然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压力仍然较大,经营比较困难,但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风生水起,电商、现代物流等新兴业态增势强劲,新的增长点加快形成,逐步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企业看,一些依赖规模扩张和传统经营模式的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但一批依靠创新形成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企业,市场份额持续扩大,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势仍向好,是因为深化改革将释放巨大的发展红利。

  简政放权持续推进,市场之手更加有力。前三季度,全国日均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3万户。负面清单管理逐步成为政府日常管理新标准。

  势仍向好,还因为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近几年我国没有超发货币,没有搞大规模强刺激,这为下一步调控留下了空间。万一经济出现滑出合理区间的可能,我们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中国经济绝不会出现“硬着陆”。

  “看到这些经济发展的‘势’,我们就没必要为短期经济增速下滑而过分担忧,更没必要为部分经济指标短期波动而惊慌,而是要增强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增长的信心,坚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决心,继续推动中国经济逐步迈向中高端水平。”潘建成说。

  风险挑战提前防

  以更精准的宏观调控对冲下行压力,促进新旧增长动力转换,防范局部暂时性困难和风险蔓延

  在看到势仍向好、保持定力的同时,也需清醒地认识到,部分指标难看,说明经济增长特别是传统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要见微知著,严防风险。

  以更精准的宏观调控,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应当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更加注重释放有效需求,着力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充实重大投资工程和消费工程,努力稳定外贸进出口。更加注重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快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增长新旧动力加快转换。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旧动力转换接续状况。应当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促进互联网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用好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在壮大新引擎的同时,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三年行动规划,启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一批重大工程。

  

  深化改革,练好内功,着力防范内外风险。从内部看,当前,实体经济特别是一些传统行业下行压力较大,需要防范部分行业和领域出现的暂时性困难和短期风险蔓延。“改革是化解风险的良药,从长远来看,防范风险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深化改革。”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胡家勇认为,经济新常态下,既需要把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为化解各类风险赢得时间,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进金融、财税、国企等各项改革。

  从外部看,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依然比较复杂,需要防范可能的外部风险给我国经济带来冲击,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国际资本转移和制造业外溢。防范外部风险,最重要的还是要练好内功,全力推动我国经济步入增速更稳、结构更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的发展新轨道。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