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持续萎靡,正在逐步失去增长动力。
当前,全球经济正在逐步失去增长动力,或者至少是增长动力持续不足。
2008年的金融海啸,可谓是全球经济的一个分水岭。迄今,金融海啸波及到的所有国家,几乎都实施了挽救危机和恢复经济的各种可能的、创新的政策措施,期望尽可能减少危机损失、尽快恢复经济增长。所有这些措施里,最引人注目、最具创新意义也最具争议的,非量宽政策莫属。但尽管如此,全球经济的复苏迄今却依然乏力甚至令人失望。
截至2014年年底,也即金融危机6年之后,美国经济规模如按年度GDP不变价衡量,仅比危机之前的最好水平提高了9%,欧元区的经济规模却比危机之前的最好水平萎缩了3%,日本经济状况则与欧元区不相上下,同期曾多次出现负增长。
这场金融海啸之后,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担负起了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任务。逾6年时间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了全球经济净增长近60%的份额,其中中国就贡献了全球净增长近30%。然而近期,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速亦普遍开始放缓。
2009年至2014年,全球股市平均上涨幅度高达150%,而全球实际GDP增长幅度不到5%。与此同时,2013年全球影子银行信贷规模突破73万亿美元,超过2007年危机前的最高水平(71万亿美元)。与此同时,实体经济的真实信贷供求却依然疲弱,绝大部分信贷和货币资金在金融机构之间内部循环,并没有流入实体经济。
尤其令人忧心的是,全球债务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以来,全球非金融公司仅美元计价的债务规模就增长50%,达到9万亿美元,其中新兴市场国家占据一半。
如果纵观过去四十年,可以发现,全球跨国债务持续呈现出爆炸性增长。例如,截至2014年年底,美国对外净负债就高达6.84万亿美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美国持续的国际收支赤字,而美国国际收支赤字又恰好是美元流动性扩张的主要源泉。
伴随债务的急剧扩张,过去四十年来,各国资产价格普遍持续性上涨,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危机频繁爆发。最近30年来,美国公司市盈率和市值大幅度增长,增长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速和企业利润增速。
对此,有学者曾经发明了所谓美国金融市场的“莫尔定律”:1929年至2009年,美国股票市场市值每10年翻一倍,其中最近30年中,每2.9年就翻一倍。
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诸多国家实施史无前例的量宽政策,其主要效果是刺激股市暴涨,对实体经济的作用非常有限,甚至没有效果。如日本实施量宽以来,股票市值上涨了约60%,日经指数迅速突破20000点;欧洲中央银行(ECB)宣布实施量宽之后,2015年一季度德国DAX指数上涨幅度就超过20%,实体经济规模增速却不到0.4%。
各国的决策层,似乎都指望印钞票、松货币、吹泡沫能够创造奇迹,忽略了经济运行自有其内在规律。其结果,是高杠杆、高债务、高赤字、资产价格泡沫、虚拟经济恶性膨胀成为常态,真实经济增长却持续萎靡。
因而,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眼下必须警惕经济危机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