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下,政府鼓励就业与创业,加大民生投入和社会保障网络的建设,确保人民享有更多发展成果。
今年以来,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级财政收入增幅减缓,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显现。保基本、兜底线的“民生之底”还能否托得住?
就业创业成亮点
今年初,25岁的张毓青从厦门回到了老家福建省长汀县庵杰乡涵前村,加入了长汀县与阿里巴巴合作发展的农村淘宝大军,成为一名合伙人。如今,她负责的涵前村淘宝服务站经营得风生水起。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1至7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84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八成以上。尽管经济增速相对放缓,但在我国一系列政策引导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高涨。
简政放权的“减法”换来了市场活力的“乘法”。“商事制度改革的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1至9月,全国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16万户,特别是4月以来新登记企业数量连续6个月保持高位。”国家工商总局新闻发言人于法昌说。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065.5万户,注册资本(金)20.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8%和40.9%。
截至9月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7511.3万户,比2014年底增长8.4%,注册资本(金)162.6万亿元,增长25.8%。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指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压产能、调结构正在深入推进,就业领域也受到一定影响。但上半年仍然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9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8万人。二季度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04%,环比下降0.0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今年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特别是‘双创’是一个亮点,不仅为完成我国就业发展目标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还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认为。
民生投入不减反增
今年初,71岁的长沙老汉张范培和老伴在当地推行的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下,以优惠价格购买了一套88平方米的住房,另外还拿到了15万元的安置补贴,告别了棚户区。
随着我国棚户区改造的提速攻坚,越来越多的棚户区居民实现了“出棚进楼”。2015年,中央新增投资505亿元,支持棚户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等。今年580万套的棚户区改造任务,目前已开工78%。
“虽然财政收入增幅放缓,但不会影响民生支出。事实上,我国财政收入的70%都用到民生领域,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欧文汉指出。
他表示,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今年以来,我国从医疗、教育、社保、就业、文化等百姓最关注的民生领域入手,不断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瞄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虽然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但扶贫资金投入依然延续上升势头,从2011年的27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433亿元,年均增幅18.1%。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扶贫资金467.45亿元,省级财政扶贫投入预算增长20%,相关部门安排资金项目也继续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倾斜。
一些地方结合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发展产业,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湖南安化县将黑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精准扶贫的中坚力量。今年,安化全面实施金融产业扶贫试点,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小额信贷扶贫,发放信贷资金3378万元,扶持1916户贫困农户发展茶产业。
“尽管有经济下行、就业难度加大等压力,但按趋势判断,今年再完成减贫1000万人的目标有望实现。”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说。
社保网络织密织牢
在福建省石狮市,80多岁的居民田颜车对医改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卧病多年的老伴平时用的基本药物都能报销,其他药物价格也有所下降,每年省掉了好几千元钱。而且,在当地就可以看病报销,不用像以前要往泉州市区跑。
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大病保险工作覆盖人口约7亿。国务院办公厅8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今年年底前,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群,大病患者看病就医负担有效减轻。
“自2012年开展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以来,到今年6月底,全国90%的地市州已启动实施,近80%开始为参保者报销,今年要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说。
大病医保顺应群众急需,不仅有利患者治病,也解决了许多家庭后顾之忧。据全国情况测算,2015年全面实施大病保险人均筹资约需30元,大病保险保障水平要达到合规医疗费用内、超过起付标准以上部分的50%以上,今后还要逐步提高。
今年以来,我国坚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入手,促进社会公正,着力引导社会领域服务业发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社会事业改革正在释放活力,人民享有更多发展成果。
“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今年以来,国家从广大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革创新举措不断出台,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周天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