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弱的经济形势下,银行的贷款渠道不似以往那么有效,外汇占款收缩令流动性承压。为了在保持币值和金融稳定基础上支持经济增长,创新性的、针对性的微刺激措施正在得到更多关注。
疲弱的经济形势下,银行的贷款渠道不似以往那么有效,外汇占款收缩令流动性承压。为了在保持币值和金融稳定基础上支持经济增长,创新性的、针对性的微刺激措施正在得到更多关注。
试点扩围盘活存量
日前,央行在前期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形成可复制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9省(市)推广试点。根据规定,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地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部分贷款企业进行央行内部评级,将评级结果符合标准的信贷资产纳入人民银行发放再贷款可接受的合格抵押品范围。
作为央行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盘活存量的作用。事实上,自2014年以来,在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中,再贷款的地位得到大幅提升,应用方面也在不断创设新的工具。其中,在2014年四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披露了盘活信贷资产的新渠道——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这项措施相当于给银行提供了一个补充可贷资金的新渠道。其操作过程是,央行对商业银行和企业进行评级,合格的银行可以将手中合格的信贷资产打包上报给央行,央行从资产包中选择合适的资产作为抵押,再依据一定的折扣率为银行提供贷款。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称,“制度设计本身主要还是考虑到盘活银行的信贷资产,因为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在中国来说规模还是比较大的,我们一直在讨论怎么把存量如此之大的银行信贷资产给盘活,这个措施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具体的努力。”他同时认为,这将有助于推动长期利率下行。
“在经济持续下行和风险明显增大下,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银行风险偏好下降。央行的目的是针对性地投放货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经济薄弱环节,推动长期利率下行。”连平表示。
华泰证券的研究认为,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中,不仅关注贷款规模,也在逐渐关注利率期限结构,期望通过再贷款操作来引导短中期市场利率走向,常备借贷便利的利率可作为央行利率管理的利率走廊上限调整工具。
此外,从央行的表述来看,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的主要意图还包括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的重要举措,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并非中国版QE
客观上,作为提供基础货币的一种工具,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可以起到释放流动性的作用,类似于PSL、MLF等,但这并非实质性的放松。
此前,有市场人士称此举是央行在“开闸放水”,甚至认为将释放“7万亿流动性”,是“中国版QE”。对此,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回应称,央行此举并非是“中国版QE”,不会对流动性总量产生显著的影响。在他看来,再贷款只是创造流动性的途径之一,合格质押品选择范围的变化又只是影响再贷款的许多技术性因素之一。
况且,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也不是想要就能有。首先获得资格的将是高等级的合格资产。马骏表示,人民银行在开展再贷款操作时,从金融机构持有的合格质押品资产池中从优选择与再贷款金额和期限相匹配的质押品,首先选择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和高等级企业债券等债券资产,其次选择合格信贷资产,选择合格信贷资产时,优先选择央行内部评级高的信贷资产;其次要在额度之内。
从之前的经验来看,规模并不大,国泰君安的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末,山东和广东的试点额度分别为9亿元和16.8亿元。
这更像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释放万亿流动性的说法站不住脚。根据华泰证券金融分析师罗毅测算,试点范围推广到11个省市,保守估计投放规模不会超过230亿元。与QE的差距则更为悬殊,通常量化宽松的政策将直接导致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增加,类似于变相“印钞”,释放的资金成本几乎为零,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是有资金成本的,其资金成本会视当时的市场利率和银行抵押物的情况决定。在民生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李奇霖看来,不同于QE的“大水漫灌”,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只属“微风细雨”。
退一步说,央行也不会喜欢“量化宽松”这个词汇。通常意义上,量化宽松的使用标志着央行在刺激经济时所使用的标准货币政策已经无效。在我国,显然不是这种情况,至少降息、降准仍旧可以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