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速“破七”的逆向思考
财经时报| 2015-10-20 01:40:10

  【经济增速“破七”的逆向思考】在举世瞩目中,中国三季度GDP增速终于揭开面纱,6.9%的数字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在举世瞩目中,中国三季度GDP增速终于揭开面纱,6.9%的数字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因为此前一些宏观数据提前出现了波动,呈现出下行压力加大的态势,意料之外,是因为市场预期这个数字可能更低,实际则好于预期。

  中国经济常常出现纠结的一面:比理想中差一点,比想象中好一点。在新旧经济增长动力的衔接期,这一增速是中国经济自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GDP首次破7%。不过,经济增速较此前有所放缓,仍然在年初制定的7%左右目标内。如果从经济增加值的绝对量来说,即便以6.9%的全年增速,也创造了一个中等国家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带来的增量比前几年两位数增长还要多。

  第三季度0.1个百分点的落差,内外原因都有,比如国内三季度出现了股市的重挫,20多万亿的市值都化为泡影,其中也包括不少企业的投资收益,这当然会拖累GDP增速。从外围因素来看,由于美国加息预期强化,造成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国际股市和汇市也备受牵连,许多国家货币贬值,也让中国出口承压。由于价格下跌,所以即便进出口的量增加,但是总金额却还在下滑,这也会拉低GDP.

  其实,增速在7%左右,高一点,还是低一点,都不用太执着。不过,从第一、二季度的增速7%滑到6.9%,这也说明经济尚未筑底企稳。尽管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加大,基数不断升高,增速的滑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这种变化对于国民预期和心理的影响。在“破七”成为现实后,我们不如用更多逆向思考来看待中国经济。

  首先,用传统的稳增长手段,比如扩大“铁公基”投资的方式,它们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边际效应递减的。尤其是在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不得不用更多万亿规模的投资才能实现同比例的增速。这样的操作越多,反而越容易陷入被动,我们曾经反思过“三期叠加”的问题,现在理应有新的手段来推动经济增长。有多少新动能,就涨多少产值,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其次,“保七”的心理基础并不一定合理。经济增速在6.9%、7.0%和7.1%之间,对于老百姓的福利、对经济生活正常运转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和区别?我们不应该陷入数字的迷思,非要勉为其难达到某个目标。有人说,如果未来几年增速低于6.6%就不能实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可问题在于,如果2020年不能实现翻番难道就是世界末日?早一年、晚一年实现这个目标,都无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取得伟大成就。

  再次,“破七”后解脱束缚,用“促改革”、“调结构”来带动“稳增长”,而不是反过来。现在一些地方,可能因为“保七”的压力,过度倚重稳增长带来的近期政绩,反而忽略了长远的改革重任和结构优化,后者才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保障。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

  众所周知,“稳增长”虽然有压力,但不是最大的难题,“促改革”、“调结构”反而是更大的挑战,我们当前的经济任务不宜避重就轻。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不断发酵,一些“稳增长”的投资举措很快会落实到位,我们相信四季度中国经济企稳回暖是大概率事件。越是如此,我们越要未雨绸缪,稳住当前的增长,更要稳住今后的增长;谋求近期的增长,更要谋求长远的发展。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