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韧性犹存 稳增长毋忧“虎头蛇尾”】三季度经济增速跌破7%,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有诸多积极因素推动经济企稳,预计四季度GDP增速有望回升。同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仍有持续发力空间。
三季度经济增速跌破7%,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有诸多积极因素推动经济企稳,预计四季度GDP增速有望回升。同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仍有持续发力空间。
经济增长动能有效转变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87774亿元,同比增长6.9%比去年下降0.5个百分点,是2009年6月以来首次跌破7%;第三季度环比增长1.8%。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等人认为,三季度数据显示经济运行整体保持平稳。工业生产放缓、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是当前经济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经济结构得到调整改善。
其中,第二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下降至36.7%,创1983年以来最低;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上升至58.9%,创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值,经济增长动能有效转变。从三大需求看,投资持续回落是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房地产开发、制造业投资增速分别下降至2.6%、8.3%;消费增速稳中有升,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增强,7、8、9三个月分别增长10.5%、10.8%、10.9%。
连平认为,当前经济运行存在三方面的下行压力和一个不确定性因素。一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持续下降;二是制造业投资增速下行;三是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如上半年。一大不确定性因素是稳增长的资金来源受限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将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能否回升。
连平并认为,今年上半年金融业对GDP的拉动作用明显,股市交易带来的大量收入包括交易佣金、金融服务费、投资管理费等都是推动GDP增长的重要因素。6月份之后资本市场震荡,证券、保险 、信托等金融机构受到很大影响,市场交易趋冷,三季度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减弱。未来资本市场运行趋于稳健,金融业增速开始回归常态。
多因素助经济逐步企稳
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考虑到当前中国就业和消费平稳,稳增长力度有所加大,且各项改革正在有条不紊的落地,中国经济的韧性要好于预期,预计四季度伴随着更加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及十三五规划、京津冀战略的相继落地,有助于带动基建投资加快,支持经济企稳。
具体来看,支持四季度经济增长企稳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一是中国经济经历转型。当前国内消费和服务业火爆,如国庆期间内地共运送旅客6.51亿人次,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突破万亿大关,内地居民出境旅游人数大幅增长等,显示尽管前期资本市场大幅动荡,但当前消费仍然稳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是当前劳动力市场仍然平稳。尽管经济增速持续下行,但并未出现金融危机之时出现令人担忧的民工荒。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求人倍率达到1.06,目前劳动力市场仍然是供不应求的态势。
三是房地产市场回暖。伴随着前期房地产政策支持,如放开异地公积金使用、公积金首付比例下调等,楼市已然升温。
四是宽松的政策支持。伴随着四季度财政与货币政策放松,如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继续降准,基建项目有望加速推进,而十三五规划、京津冀战略的相继落地,将对四季度经济产生正面影响。
五是改革的持续推进。尽管经济仍处于下降阶段,但改革并未停止。例如,近日国务院提出价格改革的目标,资本项目放开加速,11月人民币加入SDR概率增大,这些信号有助于从改革层面释放增长红利,维持市场信心。
连平认为,当前经济运行存在诸多积极因素:首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增强。消费结构正在转变,网络消费、信息消费增长很快,改善消费环境、降低消费税、降低进口消费品税率等措施为消费增长创造条件。其次,房地产市场回暖,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增速持续回升,将带动后期相关一系列商品的消费增长。再次,新的消费增长点逐渐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消费增长的带动作用逐渐体现。最后,经济结构正在转变,未来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可能超过6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显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此外,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内部结构调整改善、政策调控逐步显效等积极因素也有助于四季度经济企稳。
财政货币仍存发力空间
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经济有下行压力,四季度财政、货币政策仍存发力空间。
民生证券宏观研究员认为,全年来看,由于财政支出安排等季节性因素,第四季度GDP占比高达30%(因改变核算方法占比可能略有下降,但仍是重中之重),三季度增长6.9%,全年如要保住7%,四季度GDP要达到7%的增速,目前看难度很大。一是金融业难重现上半年辉煌,二是地产回升很难持续,三是其他传统增长点依然乏力。总之一句话,全年经济增长存在破7风险,但稳增长不会“虎头蛇尾”。
从货币政策看,四季度宽松箭在弦上。从内部看,PPI持续43个月为负,CPI涨幅放缓,通缩矛盾再度凸显。从外部看,汇率在央行维稳之下逐步企稳,贬值造成的资本外流压力缓解,为宽松创造了条件。四季度降息降准是大概率事件。从思路上看,目前的核心仍是宽信用,而不是宽货币。由此推断,降息可能来得比降准更快,但如果资金面因汇率波动、信贷放量、股市放量等因素出现紧张,降准也会择机出手。
从财政政策看,借助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加杠杆。首先,四季度是财政支出的高峰期,有关部门加大力度督导不作为,前期沉淀的财政资金有望加速流向实体经济。其次,借助金融体系给财政加杠杆。充分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有效利用专项建设债券等工具,再加上此前下调了部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实际上相当于给财政加杠杆。第三,借助社会资本给财政加杠杆。相关部门推出特许经营条例,牵头成立PPP基金,通过中央信用为地方PPP项目保驾护航,PPP项目有望加速落地。第四,继续推出重大工程项目,可能和去年一样上调铁路投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