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老股民的成长历程:股海沉浮赚钱太不易
| 2016-09-27 10:49:57

张崇刚是一个老股民,1997年进入股市,感受过1999年至2001年丰收的喜悦,也承受了2002至2005年资产几乎化为乌有的悲哀;经历过股市的跌宕起伏,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散户赚钱太不容易 。十几年股海生涯,张崇刚积累了一些炒股的经验,但最重要的还是心态的成熟。我国股市目前还不够成熟,暴涨暴跌的现象屡屡出现,要想做到简单炒股 、快乐炒股,还只是一种期望。

■曾经辉煌初入股市半月赚8000元

1997年9月底,见不少朋友炒股赚了钱,我也去证券公司排队开了股票账户,投入了2万元 ,成为名股民。初入股市时,我犹如盲人摸象,别人说啥我买啥。

前一天晚上看到电视上股评家推荐深发展,第二天一早就直奔营业部跟了进去。当时买入价格是 32.8元,幸运的是卖出价格接近当时最高点48元。短短半个月盈利8000多元。那几天,我别提有多高兴了,见到熟人就吹自己运气好,不停地鼓动朋友们去炒股。或许真的是运气好,很快我的账户就从2万元变成了3.6万元。

■跌宕起伏牛熊转换频坐“过山车”

好景不长,股市在1997年12月的那次大调整,将我全线套牢,股票账户缩水到了2.3万元 。那是我第一次在股市里体会到心疼。幸运的是这次调整并不深,到 1998年6月,我的股票都解套了。

然而,刚过一个月股市又一次下跌,使我连第二次追加的钱也亏进去了。1999年“5.19”大爆发,股市又开始上涨,就在想着这一次涨上去了一定要抛掉的时候,上坡的股市突然到了山顶,然后就直往悬崖下跳。

那段时间,我的精神压力很大,整日茶不思,饭不想,最后无奈只能割肉出局,股票市值仅略多于1997年9月入市时的资金。在很多人看来,这点钱不算什么,但对我们这些小散户而言,这些钱总是需要辛苦赚上一阵子,所以甚感心疼。

■痛定思痛炒股不是投机是投资

那三年的炒股经历,使我深刻感受到买股票不是投机而是投资。地产大鳄潘石屹说过,“永远不做大多数”。这句话放在股市特别适合。相对于股市而言,只有少数人的观点和操作是成功的,大多数股民都在享受三菱电梯的广告语——“上上下下的享受”。

回想初入股市,大盘好的时候,鸡犬升天,大家都以为自己是股神;等大盘不好时 ,就惨了。经过学习、反思,我慢慢成熟起来。然而对我而言,真正的收获季节是在2005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由于我加强了股票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在2008年大跌中也没有亏损,并在2009年获得不菲的收益,从去年大盘3478点下跌至今我仍然保持账户盈利。

我国现在已经进入负利率时代,如果你只把钱存在银行里,会发现财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随着物价的上涨缩水了。因此 ,我们更应该学会理财。

中国的股票市场非常年轻,随着股票市场政策的完善,机制的健全,股民的成熟,相信这市场会越来越好,而像我们这样的散户,在未来更需要做的,就是多学点理财知识,让自己的心态更成熟。

■相关链接

在“上上下下”中

练就“非股民”心态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说过,个人特别是普通百姓,炒股应有“三闲境界”:即“闲钱、闲时间和闲心”。炒股要达到这样“三闲境界”不是一件易事,这令人思考起“非股民”的心态来。

“非股民”有两种:一是从未踏入股市,二是从股市中退出来了。而“非股民”的心态,大致有这么三类:

第一类,对股市不关心,不动心。这类“非股民”,不论是从未踏入股市的,还是已经退出股市的,认为股市与我不搭界,任其涨跌,不闻不问,不动“股心”。

第二类,对股市能关心,要动心。这类“非股民”,想踏入股市,但怕风险,怕套牢;没踏入股市,则又恐怕失去赚钱机会,内心处于矛盾状态。于是,经常关心股市行情:涨了,特别“牛”气十足时,会或多或少后悔自己没有“踏入”,同时,还会或多或少眼红股民;跌了,特别在暴跌或由“牛”转“熊”时,会或多或少庆幸自己没有“踏入”,同时,还会或多或少幸灾乐祸。

第三类,能关心,不动心。这类“非股民”,不仅仅将股市看作是投资的场所、理财的方式。同时能将股市看作经济的晴雨表、社会心理的反应器。因此,他能关心股市,但不从个人得失的角度进行思维,涨了不会埋怨自己,跌了不会幸灾乐祸,在股市面前能心平气和。

显而易见,能做到第一类不很容易,能成为第三类则难能可贵。糟糕的是第二类,或显或隐、或多或少地让“股市”来折磨自己。股市,是一种经济形式,同时又可以是一种心理考验,不论你碰不碰它、理不理它,它都能测量你的心态,映照你的境界。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