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门公开部门收支总表、财政拨款收支总表等9张报表;公开分地区情况表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项目增加至48个;项目绩效目标公开力度继续加大……近日,一年一度的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拉开序幕,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账本”更细更加可读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做好预算公开工作意义重大。“财政部依法依规认真做好2025年中央预算公开工作,并指导中央部门按规定做好中央部门预算公开。”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2025年公开的内容涵盖中央四本预算情况、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分地区预算情况和有关说明。其中,公开分地区情况表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项目增加至48个。
具体看,今年各部门均公开了部门收支总表、财政拨款收支总表等9张报表,全面、真实反映部门收支总体情况和财政拨款收支情况;同时,各部门还对预算收支增减变化、机关运行经费安排、“三公”经费、政府采购、国有资产占用、预算绩效管理、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项目等情况予以说明,并对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进行解释。此外,为使公众找得到、看得懂、能监督,各部门的部门预算除在本部门网站公开外,继续在财政部门户网站设立的“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集中公开,方便居民监督政府财政工作。
“近年来,我国预算公开的范围既包括了中央政府预算,还包括了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体现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情况也纳入进来,实现了公开范围的不断扩大;既包括一般公共预算,也涵盖了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全口径预算,充分体现了政府收支的全貌和纵深。”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说。
预算公开不断取得新进展
预算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是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必然要求。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预算公开近年不断取得新进展。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预算公开制度框架——通过推动修订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报请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建立健全预算公开的基本制度。报请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工作的意见,明确预算公开主要任务、具体要求等。
加大工作力度,推进预算公开有序开展——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通过完善机制、压实责任、细化举措等,推进中央和地方按照相关制度规定扩大预算公开范围、细化预算公开内容、规范预算公开方式,增强预算公开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获得性。
优化统计考核机制,强化预算公开指导督促——一方面,财政部将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情况纳入中央部门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科学设置指标、优化考核方式;另一方面,完善地方预算公开统计上报和评分机制,每年定期统计地方各级政府、各部门公开情况,并将评分结果以适当方式通报有关地方,加大指导督促力度。
中央预算公开还带动了地方预算公开不断取得新进展。据介绍,财政部不断加大对地方的指导力度,督促地方落实预算公开主体责任,认真组织做好预算工作,确保实现应公开尽公开。据统计,2022年以来,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公开率均为100%,省、市、县级部门预算公开率均达到99%以上。
“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政府预算公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预算公开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预算数据已基本实现‘应公开尽公开’,财政透明度明显提升,为建立现代预算制度提供了重要支撑。”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
“花钱问效”公开力度更大
绩效目标公开是预算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预算公开易读性、强化公众监督的有力举措。在“花钱问效”方面,财政部自2017年起组织中央部门首次向社会公开项目绩效目标,此后逐步加大公开力度,绩效目标公开数量从2017年的10个逐步增加到2024年的796个。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各中央部门原则上应将一般公共预算一级项目、政府性基金预算项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绩效目标表按照不低于项目数量60%的比例向社会公开。
“公开项目绩效目标有利于促进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将财政资金的每一分钱都花出绩效。各中央部门将一般公共预算等三本预算的项目绩效目标表按照不低于项目数量60%的比例向社会公开,表明我国的政府预算公开着力推动从‘花得准’向‘花得好’的更高目标迈进,财政科学管理的水平日益提升。”白彦锋说。
“下一步,财政部将持续推进绩效目标向社会公开,促进绩效目标质量进一步提升。”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记者 汪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