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三资企业敲126个章”,改革开放40年看上海金融发展
财经时报网| 2019-07-10 09:51:59

范永进,上海爱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副理事长,原上海市金融办公室副主任。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上海,学习、生活、工作在上海,亲身参与、见证了上海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与上海金融发展的不凡之路。

中国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对于党和国家来说,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年“文化大革命”在1976年10月以粉碎“四人帮”的方式戛然而止,中国面临着究竟何去何从,走什么路的关键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从“文革”的深渊中出来,进入了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的决策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引领者。对内来说,邓小平1977年复出后,担任副总理,决策恢复高考、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平反冤假错案、拍板知青返城、推动农村包干生产……1979年1月,邓小平亲自请工商界“五老”在人民大会堂吃火锅,他号召原工商业者“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通过内引外联,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此后,刘靖基创建的爱建、荣毅仁创建的中信、王光英创建的光大横空出世……这一系列举措,迅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对外来说,1979年1月1日起,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旋即,邓小平访问美国九天,刮起“邓小平旋风”,中国与美国主导的西方世界逐步接轨,为中国的对外开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就这样,1979年初邓小平便以实际行动释放了两大信号,一个是对内实行改革,一个是对外实行开放,大力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向前进。

20世纪80年代:改造振兴上海与金融改革酝酿起步

1979年1月17日,邓小平请荣毅仁等工商界五老吃火锅(油画)1980年,《解放日报》头版刊登了题为《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一文,其中提到:上海工业总产值、劳动生产率、上缴国家税收等10个方面都是全国第一;但人均道路面积倒数第一、人均居住面积倒数第一、“三废”污染倒数第一,等等。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作为计划经济下的工商业中心城市,是全国的“工业母机”,承负着稳定整个中国经济的重责,加上80年代初改革风险的难以预测,让上海这座工业重镇反而处于改革开放的后卫。但即便这样,上海的领导与各方面仍然做了大量工作,积极酝酿探索富有上海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

1980年开始上海市政府做了许多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事情。1981年,上海召开建国以来首次城市规划会议,决定开始编制上海总体规划;1984年,汪道涵等上海市党政领导,出面邀请了一批全国和上海著名学者、专家,深入研讨上海的发展走向问题,制定了《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关于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提出了浦东开发、申办世博会、建设金融中心等重要举措。这些探索与规划为后来上海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路径;同时,上海又积极推进上海金融业的全面发展,推动成立了一些金融机构,推出许多创新举措。1980年后,上海推出企业债,老百姓开始了解工业债、企业债,与国库券发行一起,证券市场初露萌芽;1981年,上海组建了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这对上海来说也是标志性的,北京有中信,上海有了上信。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上海开始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1984年11月,上海率先推出了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只股票——飞乐音响。在汪道涵市长的关心支持下,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于1986年投资创办了全国首家民营非银行金融机构——上海爱建金融信托投资公司。汪道涵还十分注重把上海打造成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市、加拿大蒙特利尔市、菲律宾大马尼拉市、巴基斯坦卡拉奇市等诸多国外城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有力推动了对外交流合作。1981年推出首家沪港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后,三资企业逐步增加。与此同时,通过引进外资建设了如花园饭店、静安希尔顿、上海商城等一批涉外宾馆,切实解决了外商的办公居住问题,大大增强了上海引进外资的吸引力。

1986年8月,新中国首家民营非金融银行机构——上海爱建金融信托投资公司在上海香港路59号诞生

1985年,江泽民接任上海市长,继续深入推进了上海改革开放与金融发展。在1984年飞乐音响率先发行股票后,上海延中、爱使、豫园、申华、电真空等股份制企业相继发行股票并上市;1986年,上海还推出了全国第一家股票交易柜台——静安证券营业部;同年11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约翰·凡尔霖在北京接受邓小平赠送的飞乐音响股票后,专程来沪到此办理股票过户手续,这张股票至今珍藏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1988年,上海成立了万国、申银和海通三家证券公司;1986年,五大国有银行中唯一一家总部设在上海的银行——交通银行重新组建,意义非凡。作为中国首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既是百年民族金融品牌的继承者,又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其改革发展的实践,为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金融改革起到了催化、推动和示范作用;1987年,上海列入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要素市场蓬勃发展,1988年上海外汇调剂中心成立,负责办理国内单位的外汇额度调剂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现汇调剂,这一创举为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开辟了新路,为上海的金融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中国第一股飞乐音响股票

1988年,朱镕基出任上海市长。在朱镕基第一次召开的市长会议就决定了三件大事,一是推出“一个图章”机构,即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旨在大量吸引外商投资;二是制订“四菜一汤”制度,在上海刮起了领导干部的“廉政风暴”;三是狠抓“菜篮子”工程,改善了上海人民的民生问题。当时朱镕基市长亲自兼任主任的外资委,原来办三资企业要经过40多个委办,最多时敲126个图章,后来简化为敲一个图章,吸引外商到上海兴办三资企业。我当年在外资委工作,有幸经常领略朱镕基的风采。朱镕基还听取了时任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董事长经叔平的意见,开创了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让世界500强巨头的董事长、CEO为上海建言献策,同时通过这个平台向世界推销上海,这一会议坚持至今已经30年了,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引进外资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另外在80年代后期,日本、欧美公司等来沪开办了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原来基本停业但尚未撤走的汇丰、东亚、华侨、渣打四家外资银行,也逐步开始松绑恢复业务,这也是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特别是1986年设立“九四专项”项目。经中央同意,采用自借、自用、自还的做法,上海获准向海外金融市场筹措外资32亿美元,用于技术改造、出口创汇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32亿美元在当时是一笔巨款,解了上海资金短缺之困,上海城市隧道、南浦大桥、火车站扩建等重要项目资金都是来源于此。与此同时,上海在1988年开始了全国第一块土地批租,日本孙氏企业有限公司以2805万美元获得上海虹桥开发区26号地块1.29公顷土地50年使用权,开发成为了现在的太阳广场。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规则通过国际招标成功转让土地使用权,由此拉开了全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

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与金融改革突破推进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政治风波。在美国的带动下,西方国家纷纷制裁中国,外部环境急转直下,改革开放一度徘徊不前,90年代初中国面临亟需寻找改革开放突破口的困局。

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的倒台,给中国的压力应当说是很大的。集中精力聚焦经济建设,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的共识一度被动摇。

1988年起,小平同志连续七年在上海过春节,这是非常特殊的。政治风波以后,小平同志非常关心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否继续走下去。1990年春节,小平同志到上海过春节,朱镕基向小平同志拜年时提出浦东开发的设想。浦东开发在汪道涵任市长时就有过深入研究;江泽民任市长时也有所推进。此次朱镕基提出后,小平同志的回答是,应该赶快给中央报告,“不用怕,报嘛。”回到北京后,邓小平对中央领导们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江泽民同志是从上海来的,他不好说话。我本来是不管事的,我现在要说话,上海要开放。”邓小平同志希望以上海为窗口,向世界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没有改变。

这座大楼好像一位阅历资深的老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则无疑是一个青春靓丽的孩子。外滩12号因浦发银行的入驻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中德合资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成立五周年大会上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上海由此从改革开放的后卫站到了前沿。浦东陆家嘴被定位为全国开发区中唯一一个金融贸易区,这对上海是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1990年6月,朱镕基带上海代表团到香港、新加坡招商引资,推荐宣传上海。当时有人问朱镕基,你们搞外资引进,是否可以用股票的方式?因为国际上都可以用股票投资。朱镕基在会上爽快答允了,他说,我们也欢迎港澳台同胞用股票的方式投资上海,而且宣布在1990年内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这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浦东开发开放后,1991年初,邓小平又到上海过春节,在视察上海时,提出了建立上海金融中心的构想,并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招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邓小平的讲话大大解放了上海人民的思想,自此,上海金融中心这一提法逐渐被确立。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中央政府决定“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他对金融、对股市、对上海做了很多的指示、发表了很多著名的论断,其中专门讲到,“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以及“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1992年邓小平同志乘火车即将离开上海之际,在关门前一刻,再将当时的市委书记吴邦国、市长黄菊同志叫到火车上再三叮嘱,上海的同志一定要抓住本世纪的尾巴,要做全国工人阶级的领头羊。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谆谆叮嘱,让人感怀。浦东开发的决策做出后,一度并不被国内外看好,甚至有人断言,“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山东,2000年看辽东,50年后看浦东。”就是在这样的艰难情况下,上海的同志没有辜负中央的殷切期望,从1992年开始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连续多轮,GDP每年都是10%以上,直到2008年为9.7%;连续16年GDP保持两位数增长,这是非常惊人的速度。

90年代,上海资本市场迎来了大发展。首当其冲的是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虽然开业时,交易股票不多,但是交易所的成立,向世界释放了中国改革开放决心坚定的信号,政治意义深远。当年35岁的“拼命三郎”尉文渊任上交所首任总经理,在几乎零基础的条件下筹建起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其次,1992年小平南方谈话后,上海推出了50多家企业发行股票,1993年又推出30多家,股票市场一下子活跃热闹起来了;再次,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多,顺势推进资本市场全国化,上海吸引了全国各省市的证券公司、资金、股民,1992年上海证券营业部网点一度比米店都多了。此外,自1991年首只B股电真空推出后,上海证券市场数十只B股在90年代发行,募集到数十亿美元的发展资金,在当时是上海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大事。1993年,上海石化等境内公司开始到香港发行H股。1996年,境内公司到香港注册成立公司并在香港上市,被称为“红筹股”,上海实业是国内到香港发行红筹股的首家企业。

1991年,排队开户炒股的上海市民

90年代浦东开发对金融机构来说,迎来了大发展的机会。在中央的支持下,上海突破了地方只能有一个分行的规定,给各大银行除上海分行以外,另在浦东设立分行的政策。这样,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分别在浦东设立分行,吸引了一大批人才、资金去了浦东。同时,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带头,搬迁到浦东,又吸引了大批商业银行入驻浦东。另外,动员全国的中信银行等,到浦东设分行。对外资银行也如此,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四家银行东亚、渣打、汇丰、华侨,既保留浦西的网点,也鼓励在浦东设点。还吸引了一批日本、欧美的银行到浦东开业,把金融市场做上去了。

90年代还是要素市场的建立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不仅仅有上海证券交易所,还建立起金属、粮油、建材等多个商品期货交易所,后合并为上海期货交易所。如今上海要素市场的基础就是在那个阶段开始奠定的。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大发展和大繁荣,90年代我国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建立。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生了由股票认购表发售引发的“8·10事件”,震惊全国。这一事件给中国证券市场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两个月后诞生,中央政府从此开始着手接管对证券市场监管的主导权。1993年年初上海和深圳率先成立了证管办,我有幸成为证管办最早的一员,当时韩正同志兼任证管办主任。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央召开了全国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工作高度重视,次年成立中国保监会,负责我国保险业务的监管任务。1999年地方证管办包括上海证管办被划归中国证监会,但上海又要有自己发展资本市场的管理机构,所以就成立了上海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我被任命担任上海重组办主任。

21世纪00年代:聚焦“四个中心”与重点发展金融中心

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有两件影响全局的大事。一件是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此次事件直接导致美国政府将反恐作为美国战略重点。但“911事件”对中美关系来说是一个重要转折,因美国战略重点的转移,一度因“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南海撞机事件”等剑拔弩张的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机,为中国赢得了至少10年的大发展时间。

另一件是2001年11月,我国经历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成为WTO成员,迎来全球化发展的黄金10年。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事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无论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还是对世界经济的促进,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000年代,上海提出并聚焦“四个中心”发展,即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其中重点发展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提出了从2000年开始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20年“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00年到2005年是五年打基础;第二步:2000年到2010年是10年建框架;第三步:2000年到2020年是20年基本建成。

2002年,为服务保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上市公司重组办整建制转入金融办,我出任金融办副主任,一直干了10年。2003年,上海市推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三年行动纲要》,对金融工作作出了部署。同年,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在上海举行开业典礼。作为银行卡产业的核心和枢纽,中国银联公司落户浦东对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义重大。

2005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五年打基础的收官之年,这一年中有以下几件大事。第一,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改革十大任务中第一条就是推动上海的金融改革和创新发展。第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成立,这是在国家层面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进一步强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注入了活力。第三,2005年国家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当时,A股市场上的上市公司的股份分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这种同一上市公司股权分置的状况,为中国内地证券市场所独有,不能适应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要求,必须通过股权分置改革,与国际市场接轨。上海方面积极响应,在股权分置改革中作出了很多努力,推动100多家上市公司顺利如期完成股改。

2006年,上海市政府第一次制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计划》。针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专门制定五年计划,拟定量化目标、明确主要任务,这对具体推进金融中心建设来说意义非常。

2007年,我参加韩国首尔国际金融中心研讨会,纽约、伦敦等地的老牌金融中心自不言说,当时亚太地区的上海、首尔、迪拜、孟买四个城市都在竞争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对手城市对上海并不看好,甚至有的放言“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让世界忘记上海。”这对我们的触动很大。

陆家嘴是名副其实的流金之地。这里已经吸引了16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在此落户,其中外资银行40多家,包括世界著名的花旗银行、富士银行和汇丰银行,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超过百亿美元。不过10年,陆家嘴地区已成为中国资本密集程度最高的地区。

2008年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金融业受到重创。好在此前,上海已经提出了“一个核心,两个重点”的建设方针,“一个核心”就是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两个重点”一个是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再一个是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也正是因为金融危机爆发,2009年4月国务院专门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19号文),要求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进入了快车道。

21世纪10年代:创新驱动发展与金融改革关键冲刺

2008年以美国雷曼兄弟倒塌为标志的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这次金融危机对全球格局产生了远超经济金融领域的深刻影响,加速了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的提高,令中国被动进入全球经济发展前列,吸纳中国等实力国家组建G20登上历史舞台。

2008年,举全国之力举办的北京奥运盛会,让中国人扬眉吐气,通过全球转播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与日益强大,中国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的关注。2010年,上海举办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参观人数达7308万人次,12项纪录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之最,再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目光。

2018年6月15日,范永进在第十届陆家嘴论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回首与展望”专场作主题报告。

进入2010年代,上海着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功能。2010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十年建框架的收官之年,这一年有以下几件大事。一是央行把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设在上海,这是国际金融中心不可或缺的功能;二是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也在上海开业,“沪深300股指期货”产品推出,交易量天量放大;三是制定《“十二五”期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并于次年发布,这些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十年建框架”工作的完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非常重视,强调这是事关国家全球战略的大事,要求上海努力开创国际金融中心的新局面。

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国家支持下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启动了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等业务,建立符合国际化和法治化要求的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使试验区成为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2017年3月,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中提出,在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自由贸易港区,并要求“对标国际最高水平”。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上海正按中央部署筹建自由港,金融创新将会被更多实践。

近年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全球中央对手方协会等落户上海,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国际板、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原油期货交易、沪港通等金融改革发展、开放举措不断推出,提升和加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实力。

电视纪录片《从外滩到陆家嘴——上海金融改革40年》(六集)

2017年12月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明确了到203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到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各项发展指标全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8年11月上海召开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开幕式并在上海进行考察,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即增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让上海又迎来再攀高峰的新的历史机遇期。

40年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立足上海,辐射全国,影响波及世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利于提高市场配置资源能力和效率,有利于代表国家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竞争,有利于提升国内实体经济的层级和能级,有利于保障国家和国民经济金融的安全。

40年来,上海的改革开放与金融发展始终紧密相连,相互促进,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10年代,四个十年的探索发展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改革开放大背景、大机遇下,促进造就了上海金融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而上海金融积极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金融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为上海改革开放不断注入了活力与生机。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