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高增长目标下雾霾难有根本改善 需舍弃一些经济目标
和讯名家 | 2017-01-09 11:36:17

进入冬天之后,全国雾霾天数大幅上升,民众抱怨声一片,不少人拿出既往见诸于报端的地方官员关于治理雾霾的承诺,来指责地方政府不能兑现诺言。在如今互联网时代,“不让空气污染跨入二十一世纪”、“治不好污染提头来见”等豪言壮语不仅抹不去,而且还传播得更广。那么,治理好空气污染究竟还需要多少年呢?我不是治霾专家,只想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演变的角度去推算空气污染可能持续的时间。

世界工厂导致环境污染的必然性

从经济增长模式看,中国仍是比较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尽管投资的增速在放缓,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却不断上升,如今已经达到83%。2016年,基建投资增速接近20%,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出现反弹,这意味着钢材、水泥、石化、有色等产品的生产规模仍在扩张,治理环境污染的难度很大。举2015年的数据为例,中国的水泥、煤炭、粗钢、铝等很多大宗商品的产量均要占全球产量的50%左右甚至更高。

从产业结构看,中国的第二产业比重要远超发达国家,而GDP也要占全球的15%,这意味着作为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第一的大国,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加工贸易的出口额占全球第一。因此,中国要摆脱污染困局,恐怕需要改变其世界工厂的角色,把部分低端制造业向海外转移。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的部分制造业向日本转移,使得日本在成为制造业大国的同时,包括空气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也非常严重,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对居民的伤害比当今中国要严重得多。到了70-80年代,亚洲四小龙又成为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承接地。9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引进外资规模不断增大,成为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承接地,海外直接投资规模达到全球第一。那么,中国今后能否也像上世纪的发达国家那样,将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到印度、印尼等国家呢?

我认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全球制造业转移,从日本、四小龙至中国大陆之后,再往后看10-20年,估计很难大规模向外转移了。因为中国不仅是全球劳动力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又是基础设施最完备、产业配套最健全、市场容量最大的国家。而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等人口大国,在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和熟练工人数量等方面至少在今后十年内还不具备大规模承接中国制造业转移的能力,尽管这些国家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但与中国所具有的制造业综合优势相比,差距仍较大。

既然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仍将维持一二十年,便意味着治理环境污染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它们的空气质量一定很好,不仅因为第二产业的比重没有一个超过30%的,如美国不到20%,而且因为第二产业中低污染的高端制造业占比很高。即便是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占比大部分只有30%左右,加之经济体量本身不大,故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像中国这样突出。

说白了,环境污染程度与人均GDP水平和增长速度都有很大相关性,低收入国家环境污染不严重是因为工业不发达,高收入国家则是因为居民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追求,高污染的产业早就转移了。中国作为高增长的中高等收入国家,低收入群体还在为奔小康而奋斗,尚顾不上环保问题,但中产阶层已经觉醒,开始注重环境污染对自身的伤害。但在经济仍在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污染源至少会保持中速增长,这是空气污染问题挥之不去的根本原因所在。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