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亿银行理财面临“大洗牌” 中小行或转为代销渠道
第一财经| 2021-09-09 08:45:06

几周前刚传出摊余成本法将被禁止的消息,银行理财产品整改压力陡增,日前就又传出了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将无法再新增理财业务,即中小行或逐步退出理财大军。

上述消息实则都暗合了资管新规的精神,第一财经从多个信源处也证实了最新传闻。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原本部分中小行就缺乏独立设立理财公司的能力(包括主动管理人才、系统搭建等),“资产管理”的投入原本就是巨大的,因而不少中小行早就有退出的打算,转战代销,即“财富管理”。未来,30万亿元市场规模的银行理财行业将出现“大洗牌”。

中小行或淡出,转为代销渠道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非保本理财达到500亿元门槛且理财子公司没有获批筹建的银行还有15家,按非保本理财规模从高到低依次为北京银行(3317.70亿元)、浙商银行(2425.59亿元)、上海农商行(1361.08亿元)、天津银行(980.68亿元)、贵阳银行(839.86亿元)、广州农商行(757.87亿元)、中原银行(741.95亿元)、苏州银行(666.01亿元)、齐鲁银行(642.29亿元)、汉口银行(599.75亿元)、成都银行(577.23亿元)、长沙银行(548.53亿元)、盛京银行(532.21亿元)、哈尔滨银行(529.60亿元)、广州银行(515.14亿元)、重庆银行(513.02亿元)。

日,一则市场传言称,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将无法再新增理财业务,即存量规模锁定,逐步消化。尽管尚无官宣或通知,但根据记者的采访,这一趋势可能已经确立,而且资产管理向来是高成本、高门槛的业务,这和早年理财产品“资金池”运作模式下的成本、技术、人员要求天差地别,因而中小银行可能无力应对,不少银行早就做起了转型的打算。

“以国际领先的银行系资管公司为例,其资管业务的成本收入比一般都超过70%,主要投入集中在投研团队和科技建设。但国内银行对资管部门的投入普遍不足,亟待加大投入。”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曲向军此前对第一财经表示。

这种投入自然不是所有银行都能承受的。“中小银行未来很可能就是做其他理财子产品的代销渠道,财富管理也是一个不错的出路。”某股份行理财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去年相关监管要求就限制了互联网台这一代销渠道,这一方面对理财子的渠道布局提出了挑战,但另一方面意味着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成为唯一合规的代销渠道。

大行忙转型,产品期限结构巨变

顺利开业并存活的大行理财子也并非没有烦恼。2021年年末将是资管新规延期一年后的最后时限, 理财整改、回表安排、未来业务计划等都是当务之急。

此前,交行同业业务总监、交银理财董事长涂宏在半年报业绩会上对记者表示,正积极推进理财业务存量整改,对有政策制度障碍或期限过长而确实难在过渡期内完成处置的存量理财资产,将综合考虑资产的品种、期限、价格、投资模式等,利用自然到期、合规新产品承接、市场化转让、回表等多种方式进行处置。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制定存量理财资产回表的方案,上半年暂未实施。从初步方案看,回表资产对全行资本占用、贷款拨备等指标影响均不会太大。”涂宏表示。

9月7日,银保监会再次向市场披露了理财业务的整改和转型进展:截至7月末,全部理财存量整改任务已完成七成,预计今年年底前绝大部分银行机构可完成整改。截至7月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已超过80%;同业理财较峰值缩减96%;保本理财、不合规短期产品规模均较资管新规发布时下降超过98%。目前,已有29家理财公司(含外方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其中21家获批开业。

除此之外,理财子还将面临一轮“净值化”冲击波。 此前有消息称,监管对六家国有大行及其理财子公司做出指导,大行理财产品9月1日后所配资产不得采用成本法估值(未上市股权除外);已适用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存量资产,应于10月底前完成整改。根据第一财经对多家理财子公司渠道、投资经理的采访,“净值化”冲击波的确将,这一消息也导致银行永续债收益率在8月25日直接跳升了10~20BP(基点)。

“未来可能3个月以下定开产品的发行量会下降,或是收益大幅下降以和期限进行匹配,或是产品期限将拉长(封闭期1~3年)。”某大行理财子的投资经理对第一财经表示。此前,3个月以下的定开类理财产品往往是理财客需求最大的部分,也是银行的“冲规模利器”,这类产品的收益率普遍可以做到3.4%上下,远超同类货基或债基,原因在于这些产品一大部分是成本法估值的专户,配置非公开债券等资产,这样一来产品净值毫无波动,也提升了短期产品的客户体验和收益。

“但问题在于,这些定开产品仍是期限错配,摊余成本法也还是走老路,并不是‘真净值’,而且加大了理财子之间的‘内卷’(冲规模压力),因此越早监管越好。”上述人士表示。

外界认为,若监管全面禁止成本法估值,短期限产品将大幅缩量或收益率大幅下降,理财子若失去这一部分的优势,预计整体资产管理规模也难免会缩量,这部分资金可能会回流银行表内,也可能流向公募、私募基金

合资理财公司拼主动管理

本土理财子继承了早前母行的大量存量理财资产,其中包括很难进行净值化转型的非标资产、PPP、永续债等,因此当前仍面临较大的整改过渡压力。同时,由于薪酬体系的限制,投资经理多以母行早前的资金池管理人员为主,尽管新招的研究员和投资经理亦不少,但要通过社会招聘挖到公募明星基金经理较为少见。此外,当前理财子产品的整体权益投资占比约在5%~10%,其中很大一部分还委外给了公募基金等机构来管理。

相比之下,轻装上阵的外资机构似乎目前步伐更轻快,而且借助中资银行合资方的渠道优势,其也将获得打开本土市场大门的钥匙。不过,对外资机构而言,主动管理能力的竞争越发白热化。

欧洲最大资管公司东方汇理资管(Amundi)和中银理财合资的首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汇华理财有限公司去年9月开业。除了理财公司标配的“固收+”和多资产产品(不含非标资产),汇华理财很早就发行了PR4级(风险级别)股票产品,这是银行系理财公司很少有的尝试,毕竟理财客户风险偏好较低。同时,投资经理也都是来自公募基金“老兵”。相比之下,中资理财子的产品更多以现金管理类、“固收+”等PR2、PR3风险等级的品种为主。

今年6月宣布开业的贝莱德建信理财期也发行了首款产品。令人惊讶的是,首款产品就是风险级别高达PR5的量化股票产品,起投门槛也达10万元。而目前多数理财子产品的起投门槛下调至1000元甚至1元。贝莱德建信理财显然瞄准了相对高净值人群。

据记者了解,上述两家外资目前表现都超出预期。开业一年来,在中国银行的渠道优势下,汇华理财的管理规模已逼300亿元,首款股票产品的回报30%;贝莱德首款产品发售不足一周,建行私行渠道的销售已达15亿元。

未来,预计还有更多外资入局,主动管理能力强的机构也将脱颖而出。2月22日,银保监会批准同意筹建施罗德交银理财,预计第三家合资理财机构将于年内开业。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