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浙携手深耕一体化“示范田” 加快发展新型集体经济
中国经营报| 2022-03-26 09:11:25

本报记者 郭阳琛 石英婧 上海报道

《政府工作报告》连续4年聚焦“长三角一体化”。

作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位于沪苏浙交界处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备受关注,也是沪苏浙打破省域“藩篱”、携手深耕一体化的“示范田”。

另一方面,如何振兴苏北、皖北,则是长三角探索区域协调衡发展的重要样本。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及“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提出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经济大省要充分发挥优势,增强对全国发展的带动作用;经济困难地区要用好国家支持政策,挖掘自身潜力,努力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去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上海市闵行区、松江区、奉贤区分别帮扶安徽省淮南市、六安市和亳州市,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徐州市分别帮扶滁州市、阜阳市和淮北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分别帮扶宿州市和蚌埠市。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未来,建设示范区的关键是利用好政策倾斜的先行优势,在产业发展、制度创新等方面为长三角一体化探索可复制的新经验。而振兴苏北、皖北则是长三角区域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步,在各类政策支持下,苏北、皖北应积极承接较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跨省高新区呼之欲出

2019年底,示范区正式揭牌,范围包括上海青浦区、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浙江嘉兴市嘉善县。当下,示范区正积极申请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计划将于期制定完成相关方案。

据示范区执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根据初步设想,示范区高新区将包括江苏吴江的汾湖高新区、上海青浦的青西部分区域和浙江嘉善的部分区域,这也将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域的国家级高新区。

身为江苏吴江人,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一直关注示范区的经济发展态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作为示范区组成部分,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超过2000家。”

“特别是吴江,202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24.5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90.40亿元,有效高新技术企业1032家,新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省科学技术奖11项。”崔根良表示,其中,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也是区域内唯一的省级高新区。相继设立了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苏州微电子与光电子融合技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中心等公共服务台。

浙江一里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军也表示,目前,两区一县已建有张江高新青浦园区、嘉善通信电子高新区、吴江汾湖高新区,但与示范区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相比,创新水总体上层次还不够高,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聚集的人才还不够多。

对此,崔根良建议,在国家层面支持示范区三地联合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以汾湖高新区为主体,采取“一区多园”的模式,支持创建跨省域“一区多园”的国家级高新区。

在崔根良看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更是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支持示范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是提升示范区城市能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示范区联合创建国家高新区,使命和意义非常重大。”孙军认为,此举打破以往国家高新区的行政区域限制,将建成引领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抢占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并且可代表国家层面参与全球合作竞争,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突破行政壁垒打造生态圈

前不久,示范区建设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正式印发,其中提出在生态环保领域,要加快研究生态环境领域一体化标准,探索建设示范区跨界饮用水源联合保护、一体管控和共同决策机制。

其中,元荡是示范区“一河三湖”重要跨界水体之一,生态岸线全长23公里,通过前两期的整治,目前已完成岸线贯通17.4公里。

记者了解到,今年,在示范区执委会牵头下,青浦和吴江将共同加快推进元荡堤防达标和岸线生态修复(三期)工程,在跨域水体生态修复和岸线贯通工程中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并在修复中融入绿色低碳技术和理念,彰显示范,确保今年实现全线贯通。

从各自为政到互相合作,示范区挂牌成立不到3年时间,却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9年夏天,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与30多位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去位于沪苏浙交界处的太浦河调研。“水是流动的,今天在这里,明天到那里,倘若不同区域各自为政,只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就很难实现整体高水的绿色发展。”调研后,丁光宏由衷感慨道。

丁光宏认为,要构建多元生态保护机制,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应以立法立规的形式协同建立区域生态管控的标准体系,做好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标准和监管执法规范的“三统一”。

丁光宏还表示,要利用科技手段,积极引入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科研创新台和产业,加强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资源的监测、保护和利用,建立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网络。

数据,也是当前长三角区域的“热词”。不久前,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四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其中,示范区就将承担数据中心集群建设。

“不破行政隶属,突破行政壁垒。从各地实践看,通过数字化改革构建数字长三角,能有力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说。

“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是打造数字长三角、推动数字变革的基础和前提。算力,正逐渐成为一种核心生产力。”刘锐认为,示范区要抓住“东数西算”等重大关键布局的机遇,加快数据中心建设,推进5G网络覆盖,加快网络和应用升级改造,进一步归集数据,提升算力。

求解区域不衡难题

作为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区域也存在发展不衡的问题,苏北、皖北便是其“症结”所在。

“由于工业起步较晚、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阜阳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靠后的局面没有改变,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仍是发展不衡不充分,最重要的任务仍是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两会期间,阜阳市委书记孙正东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道。

宿州市委书记杨军也坦言,宿州虽经济总量不大、发展不优仍是最大短板。宿州虽然是资源大市,但产业发展层次低与环境约束“天花板”相互碰头,政策回旋的空间小,结构不优仍是现实难题。

去年12月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实施方案》,明确结对合作帮扶工作的总体要求在于推动皖北等欠发达地区跟上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步伐,激发皖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缩小长三角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杨军也表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皖北地区正在高质量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

以宿州为例,年来推动各类园区与沪苏浙深度合作,宿州高新区被列为省级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台,落户云计算产业相关企业1600多家;与上海共建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张江创造+宿州制造”模式在安徽全省推广;与江苏省徐州市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共同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加快苏北振兴,也是江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针对经济“副班长”宿迁去年9月出台《关于支持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也是江苏省首个专门针对一个设区市出台的指导、支持文件。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表示,《意见》对苏北五市都有政策支撑效应。宿迁的改革试点经验可以起到辐射推动整个苏北“四化”同步的作用,也可以为全国的现代化事业探路,为全国提供苏北地区的实践经验。

夏锦文认为,在实践中,苏北地区应重点着手产业创新的集成改革深化,重构苏北“四化”同步的区域经济格局;深化资源要素集成改革,重构苏北“四化”同步的空间功能格局;深化台示范集成改革,重构苏北“四化”同步的战略支撑格局。

“若要补齐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的短板,还要把县域经济作为关键突破,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快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拓展城乡居民增收渠道。”民盟江苏省委经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卢勇则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南北协作,通过要素流动和新产业布局,促进苏北加速发展,拓展苏中发展空间,稳定苏南发展格局,促进苏南、苏中、苏北协调发展。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