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降低江门市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江门财政紧紧围绕国家、省、市工作重心,认真制定周密方案,统筹协调有关部门,严格落实各项措施,推进企业成本实现“五个降低”。截止今年7月底已为江门市企业减负48.78亿元,完成全年工作目标80%,有力推动降低企业成本行动取得新成效。
一、税费负担明显降低。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企减税政策。大力推进“营改增”试点工作,及时做好税负变化分析;严格执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二是积极落实涉企收费减免政策。除中央定行事收费项目外,我市全面实现省及市定行事收费涉企“零收费”,全面落实政府性基金减免政策,预计每年为企业减负超16亿元(含年票减免),惠及全市企业3万多家。
二、融资成本明显降低。一是全力打造小微企业融资政策服务高地。全面推进全国小微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积极开展小微企业转贷方式创新试点,创新运用保证保险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切实加强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政策支持。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历年累计1,428家中小微企业与评级机构签订协议,其中792家完成评级,获得贷款257亿元,比评级前增加49亿元,减轻利息负担9,951万元。同时,各金融机构累计给予149家信用评级BBB级别以上的企业进行转贷12亿元,降低融资成本1,028万元。二是首创研发贷政策。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研发融资降补办法,明确2018年—2020年期间,市、县(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积极扶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带动研发投入资金增长10亿元以上。三是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挂牌融资。今年上半年,世运电路股份和迪生力汽配股份在上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实现了我市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零的突破。目前,我市共计有境内外上市企业共20家,在新三板挂牌企业17家,在广东金融高新区、广州、深圳前海、上海等场外交易市场挂牌的企业超70家。
三、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一是积极实施企业“十五证合一”和个体户“五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我市两次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性会议上作经验介绍,江门做法被省委作为可复制的经验进行推广。二是创新开展“证照分离”改革。着力解决准营环节办证多、办证难问题,努力打造“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法人邑门式”的市场准入模式。三是全面深化“三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行政审批委托制改革实施方案和第一批、第二批委托事项目录;继续完善“1+3”清单管理体系,积极探索承诺制改革;不断深化“1+N”清单的实施运用。四是切实提高海关通关效率。今年上半年,我市海关出口、进口平均通关时间在广东海关分别排名第一、第二,通关效率继续大幅提高,有效降低通关成本,大大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五是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力争今年实现“双随机”抽查系统全覆盖,营造便利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四、人工成本有效降低。一是迅速下调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2014年起,我市用人单位缴费费率由15%下调至13%,成为全省首个按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改革要求调整费率的地市,目前缴费属全省最低缴费水平。二是率先出台工伤保险新费率浮动办法。我市2016年已出台管理办法要求全市用人单位由过去的三类行业细化为八类行业进行缴费,并从今年7月1日起实施工伤保险费率浮动。三是继续保持各项职工保险缴费工资位列全省下限。2015年,我市对职工生育保险由原来按职工工资总额的0.8%降低至0.5%进行缴费,个人不需要缴纳生育保险费。我市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的缴费工资下限1,375元已有7年未调整,在全省属于最低缴费工资下限行列。此外,我市继续执行2015年实施的最低工资标准。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共为企业降低人工成本24.47亿元。
五、用能用地及物流成本有效降低。一是继续扩大直购电市场规模。目前,我市共有29家电力大用户、172家电力一般用户可参与电力直接交易,享受省优惠政策,实现直接交易电量超20亿千瓦时,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约1亿元。二是持续降低企业用气成本。自2016年12月23日起,我市非居民天然气销售最高限价下降了0.5元/立方米,2017年8月1日起,工业行业用气在此基础上再下降0.4元/立方米。三是切实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建设多层标准厂房作为孵化器,降低中小微企业用地成本;积极推进工业类用地升级改造,允许工业改造项目提升容积率不增缴土地出让金。四是全面取消车辆通行费年票制。自今年起取消车辆通行费年票制,为企业和群众每年减负3.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