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专家童少波:面对现代社会的压力必须理解项目管理思维!
太阳信息网| 2023-04-26 13:55:28

在今天的快节奏社会中,高效的项目管理已经成为各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良好的项目管理能够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降低项目风险,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保证项目圆满完成。

本次专访我们邀请到了国内知名的项目管理专家、原PMP(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认证高级培训讲师童少波先生。童少波先生是一位资深的金融专业人士,目前就职于江苏飞力达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300240.SZ)副总裁及董秘,他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项目管理专家,长期担任企业财务管理、审计、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咨询及投资银行等相关领域的高级职务,也曾主导和负责过很多不同类型的大型项目,在项目管理方面,他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

(童少波先生)

记者:童老师,很高兴能采访到您。请问您是如何接触到项目管理领域的,是什么启发了您当时成为一名职业PMP认证培训讲师呢?

童少波:我从业近三十年的工作基本是以项目的形式展开的,在这么多年的项目管理生涯中,我参与并负责过很多不同类型的大型项目。我首次接触到项目管理是在二十多年前的管理咨询项目中,随着参与并负责的项目越来越多,我逐步意识到成熟的项目管理对于项目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大幅度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率,于是我开始接触和学习PMBOK,并在这个过程中,将PMBOK相关系统概念及思维方法运用到实践项目中,并不断体会和运用,且在后期的项目管理中得到了不错的管理效果。为了将成熟的项目管理思维方法传播给更多的项目管理人员,同时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项目管理专业水准,我逐步萌生了去做职业项目管理培训讲师的想法和念头,并在不久后如愿以偿,当上了一名职业项目管理培训讲师。应该说,我是国内比较早从事项目管理培训的讲师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我结识了很多项目管理届的同仁朋友,也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项目管理方法及思维方式,对我后期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帮助。

记者:童老师,您也是否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到底什么是项目呢?

童少波:如果我让你举出一个项目的例子,我想你会很快给出一个,比如,你会说,最近比较火的马斯克星舰发射就是一个项目。是的,我也并不否认这就是项目,但是这只是说明了这个事情本身是项目,而并没有真正从本质上去诠译和理解,到底什么是项目,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项目;你有没有发现,当你的老板或客户让你搞定一件事情,你会马上感觉会很有压力呢?如果真的是这样,好吧,让我们先冷静的来想一想这么几个问题。什么叫搞定?搞定意味着要达到他的要求,满足他的需求,或着说实现目标;但是,为什么我们会有压力呢?是因为我们不够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不错,有可能这的确是问题的一个原因,但真的是这样吗?更可能的原因是,有压力是因为搞定这个事情要做太多工作,但他却说这些工作一个也不能少;有压力是因为搞定这个事情要花很多钱,但他却说预算不可能有那么多;有压力是因为搞定这个事情要花很长时间,但他却说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有压力是因为搞定这个事情需要很多人手,但他却说我们的资源只有这么多;有压力是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人搞定过同样的这类事情,你心里没底,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有很多有压力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来自于要搞定的这件事情本身,而并不总是出于你对自己的不自信。

那么,回到你一开始的问题,到底什么是项目呢?回答其实很简单,当你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觉得很有压力,那么,你遇到项目了,你觉得有压力的这件事情,就是项目!压力就是项目的本质。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做项目,只是你没有意识到而已,只是你没有有意识的去运用项目管理的思维方式去处理而已,当你真正理解什么是项目,真正掌握并很好的运用项目管理的思维去处理这些压力时,我相信你将会拥有更多的成就感。

记者:童老师,您是否可以给我们进一步讲讲,一个项目为什么会存在?

童少波: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质量管理大师朱兰对项目的定义,他说项目就是定好时间解决问题。确实,项目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或满足需求,这里的问题和需求,都是广义的,你可以将问题看成是要去解决它的一种需求,另一角度,你也可以将需求理解为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有些问题可能你经常遇到,你已经不足为奇,解决它们你完全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而另一些问题可能你并不经常遇到或非常复杂,解决和满足它们你可能觉得有些棘手,压力较大。对于前一种问题和需求,我们一般会设计一套稳定的业务流程进行处理,这就是你每天重复做的日常工作;而对于后一种问题和需求,由于它们不经常遇到,很复杂或变化很快,我们一般会启动一些项目,通过在一段时间内组织相关资源进行临时性的努力去解决和满足这些问题和需求;

理解了刚才我讲的内容后,如果我说,无论在哪种企业里,都会有项目和日常工作,你一定不会觉得奇怪。因为任何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遇到上述两类问题,都需要去满足上述两类需求。项目和日常工作共同推动着企业向前发展。

当企业在某一个层次上运营了一段时间后,企业内部或外部环境可能会发生变化,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对战略重新进行审视,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对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对绩效制度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对IT系统进行重组及升级等等,也即,就必须变革,而变革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和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因此,要变革,企业就一定会启动项目;当项目结束后,企业又将继续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日常工作;企业就是在项目与日常工作两类活动的推动下,不断的生存和发展,不断的提升企业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到此,我们可以简单的对比一下项目和日常工作,看看有什么不同。项目有临时性及独特性,更关注未来目标的实现和突破;而日常工作是持续不断和重复进行的,更关注现有运营系统的维护和持续;同时,我们可以将项目管理的思维方式,项目管理的理念、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日常工作中,以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快速实现日常工作的目标,这个过程,叫做按项目的方式进行管理(MBP: Management By Projects)。

记者:您刚才谈到按项目的方式进行管理(MBP)的方法,既然项目和日常工作是两类不同的活动,为什么日常工作可以按项目的方式进行管理呢?

童少波: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项目和日常工作的界线不是那么清晰,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人去执行,或将同一件事情,放在不同的时间段背景中,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完全相同;同时,项目和日常工作往往是相互交叉在一起的,项目中也可能会有一些日常工作存在,而日常工作也可以将其总体目标分解成更细小的目标,通过这些细分的目标进行临时性的努力,以实现这些细分目标,进而实现日常运作的总体目标,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美国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的实践》中最先提出的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日常工作可以按项目的方式进行管理的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最本质原因是因为,项目管理和日常管理其本质上都是管理,遵循管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那就是,都需要计划、组织、领导、执行、监控和考核,都会受到资源的限制,都是由人来完成,同时,也都是解决问题及满足需求的手段。

记者:为什么现在社会的项目会越来越多,我们如何成功去面对一个项目?

童少波:这又是一个好问题!如果你还记得我刚才谈到的项目与日常运营解决的问题和满足的需求有什么不同的话,你一定会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因为这个世界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了,同时也越来越复杂了,这个世界的各种需求越来越多了,同时变化也越来越快了。你的感觉绝对正确,这绝对是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况。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科技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开扩了我们的眼界,提升了我们的鉴赏能力,于是,我们眼光高了,想法也多了。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贸易顺差及消费杠杆,让我们有能力去说出我们的想法,提出我们的需求,于是,这个世界的欲望和需求变得越来越多了。人们需求的增加激发了技术进步及新产品研发的热情,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这次的需求在被较好的满足之后,我们总是希望下次的需求可以尽快的被满足,于是,满足需求的速度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着力点;同时,新产品及新服务的大量涌现让我们看花了眼,我们对自己的需求不再那么坚定,确实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想要什么,于是我们总是在变更我们的需求,虽然我们自己也不想这样。

可是正是由于我们需求的增加,需求等待期的下降,需求的不稳定,以及需求变化加快,促使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及网络科技的发展,新的问题及新的挑战又层出不穷,变化的范围及传波速度也不断的扩大和加快,加上大量的不确定性,致使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有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勇气,可是问题产生的速度却总是快于我们解决问题的速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解决现在的问题是以产生更多的未来或潜在问题为代价的,因此,你可以看到,这个世界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这可能就是人类的宿命,也可能就是人类前进的源动力,人类是在不断的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

当你意识到这个世界需求在不断增长,需求的变化不断加快,以及问题也在不断的增加和复杂化,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世界的项目会越来越多。但这到底是好事还是个坏事呢?不知道,但这是个事实,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当你理解了项目管理的思维方式,掌握了项目管理的原理及方法,拥有项目管理的实战经验,你在未来失业的机率会小很多。

通过与童少波老师的交流和讨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项目本身的含义和项目管理的需求,并学习到了项目管理的真正含义。对于任何希望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士来说,了解项目管理的思维和方法才可能更好地完成项目。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未来的项目管理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项目管理人员要不断地学习和适应这些变化。我们将在后期有机会再次请童老师给我们讲讲有关项目管理思维及方法相关内容,值得期待。(文/王雯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