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在估值底部整合全球资产,开启下一轮周期
今日热点网| 2024-06-28 17:10:36

头部药企复星医药已经伺机而动,近一个月之内频频出手,加速其全球资产的全面整合,这正是其厘清自身业务脉络,创新转型,迎接下一轮周期的开始。

2023年,伴随“新冠红利”的消失、生物医药行业的资本热情大幅降温、地域风险等多种因素影响,医药行业呈现下行趋势,医疗企业普遍面临挑战,进入估值底部区间。

不过,正所谓“莫道春寒尚料峭,危中有机天地宽”。中国创新药的全球化依然是大势所趋。优质的医疗创新资产在目前如同大浪淘沙后的沧海遗珠,而此时此刻,正是拾遗的好时机。在投行Centerview Partners联席总裁Eric Tokat看来,2024年将是全球医疗行业并购整合的大年,并将为生物医药行业带来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生物技术行业正在经历向战略合作和并购的转变,重点领域是ADC、AI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以及细胞和基因疗法。”

据相关统计,2023年全球医药领域前10名并购事件总额达1152亿美元,单笔交易金额均在35亿美元以上。包括辉瑞、阿斯利康、赛诺菲等跨国药企均有落子。

而在国内,头部药企复星医药已经伺机而动,近一个月之内频频出手,加速其全球资产的全面整合,先是计划分拆旗下医疗健康服务板块子公司复星健康IPO,而后将印度仿制药子公司Gland Pharma的6.01%股权出售给长线基金,在维持控股权的同时回笼了2.11亿美元,再到近期宣布54亿港元私有化创新生物药子公司复宏汉霖,其聚焦制药,深耕创新药领域的决心显而易见,而或许这正是其厘清自身业务脉络,创新转型,迎接下一轮周期的开始。

54亿港元私有化复宏汉霖

6月24日晚间,复星医药(600196.SH;02196.HK)发布公告,拟通过吸收合并的方式私有化子公司复宏汉霖(02696.HK)。

公告显示,本次吸收合并交易的现金对价港币24.6元/股,对复宏汉霖H股不受干扰日收盘价的溢价为36.67%;对不受干扰日前30个交易日的溢价为52.04%。本次吸收合并现金对价合计不超过约54.07亿港元或等值人民币。

该消息一出,随即刺激股价飙升,6月25日,复宏汉霖(02696.HK)复盘后高开超过22%,此后股价一直在高位盘旋,当日涨幅接近20%,可见对于私有化,市场正面情绪居多。

54.07亿港元,超三成的溢价,在国内生物医药资本寒冬大背景下,复星医药果断出手,拿下国内“biopharma一哥”。通过私有化复宏汉霖,复星医药或能够进一步整合调整其创新药领域的产业链版图,拓宽其在全球医药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毫无疑问,复宏汉霖从创立之初便是复星医药的核心创新资产,已发展成为一家国际化的创新生物制药公司。2023年,复宏汉霖首次实现全年盈利,总收入约人民币53.949亿元,同比增长约67.8%,盈利总额约人民币5.46亿元,成为港股18A生物医药上市企业中首家靠产品销售实现盈利的企业。

年报显示,复宏汉霖目前已经上市的5款产品实现销售收入合计约45.54亿元。其中生物类似药汉曲优(曲妥珠单抗)和其首款生物创新药汉斯状(斯鲁利单抗)为其最主要的营收来源,这两款药同样也是复星医药抗肿瘤管线中的排头兵。

复宏汉霖此前采取生物类似药和创新药“两条腿走路”、有序推进、互为辅助模式,此推进节奏下复宏汉霖正在持续产生稳定现金流。

以汉曲优为例,作为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国产曲妥珠单抗,于2020年8月开始在国内市场商业化上市,2023年,汉曲优销售收入超27亿元,同比增长58.19%。出海方面,以汉曲优为突破口,擦亮了复星医药“生物类似药国际化”的招牌。今年4月26日,汉曲优在美国获批上市,成为首个中、欧、美三地获批的国产单抗生物类似药。作为国产生物药“出海”代表,汉曲优已经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

生物创新药方面,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靶向PD-1单抗汉斯状(斯鲁利单抗)2023年首个完整销售年收入便突破了10亿,为11.2亿,同比增长了230.2%。

不过,在低迷的资本环境下,复宏汉霖的市值似乎并未完全体现其创新价值。

2019年9月,复宏汉霖在港交所上市,IPO募集资金30.96亿港元,以当时收盘价计算,复宏汉霖的市值为267亿港元。截至复宏汉霖停牌日,公司股价为18.84港元,市值为102亿港元。较2019年上市之初,公司市值蒸发超过60%。

对于此次私有化复宏汉霖的原因,复星医药对蓝鲸表示,复宏汉霖2019年上市以来尚未通过股权融资筹集任何资金,反而带来额外成本。同时,其H股股价长期低迷,未能充分反映公司的核心价值。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复宏汉霖和复星医药的估值都在底部区间,其中复星医药A股仅约24倍市盈率(P/E),H股更是只有13倍。复宏汉霖的的全面私有化无疑能增强复星医药的创新管线厚度和创新药战略的灵活性。对复宏汉霖来说,将有利于其未来更好地利用集团资源,与复星医药旗下其他创新资产协同发展;

复宏汉霖私有化完成后,复星医药有何进一步举措更是令人期待。

加速调仓,整合式创新

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曾向蓝鲸财经表示,复星医药目前创新研发聚焦的治疗领域包括肿瘤及免疫、中枢神经系统等;其中肿瘤管线是重中之重,占据50%的比重,除了生物药、小分子药物的多款产品已落地外、还有细胞治疗、手术机器人、ADC药物方面的布局,整体已经形成一个“生态圈”,让复星医药更具优势和活力,复星医药对于任何合作模式始终抱有开放的态度。

按照业务板块来看,制药业务是复星医药核心业务板块,2023年,营收为302.22亿,占整体营收的73%。目前,制药板块细分为创新药、成熟产品及疫苗三个业务单元,“创新药的营收目前还在爬坡阶段,目标是收入能尽快跨过百亿门槛,未来创新药的收入贡献占比肯定会越来越高的。”吴以芳曾表示。

不难发现,“创新转型”是近年来本土生物医药企业聚焦的核心逻辑,复星医药无疑是其中“整合式创新”的标杆,顾名思义,整合全球优质资产,聚焦新质生产力。而在经历了2023年新冠疫情产品收入大幅下降的影响之后,复星医药已经逐渐走出阴霾,今年更是其资产调仓的好时机。

除了此次私有化复宏汉霖,其实近期复星医药动作频频,就在不久前的6月19日晚间,复星医药公告,出售所持有约6.01%的Gland Pharma股份。此笔交易让复星医药回笼资金2.11亿美元,买方多为长线基金,同时继续对Gland Pharma保持控股地位(持股51.83%)。Gland Pharma是印度领先的仿制药企,复星医药则强调了Gland Pharma在其全球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业内普遍认为,此次复星医药对于Gland Pharma的减持时机合适、价位合理,不仅增加了复星医药自身的资金厚度,也表明了其未来在创新转型方面有更大投入的决心。

此外,在手术机器人领域,复星医药和直观医疗的合作更加紧密,今年6月份,投资7亿的直观复星总部产业基地在上海浦东正式启动,这也是直观医疗在亚太地区最大的研发、生产和培训一体化基地,新总部基地启用初期将聚焦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及Ion系统部分配件的生产。

随着政策助推市场的逐渐扩容、叠加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国产化后带来的产业链和价格优势,其在中国的装机量有望在国内快速爬坡推开。

在细胞治疗领域,上市三周年的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已累计惠及超过700位淋巴瘤患者。过去的三年里,这款全球领先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在中国不断取得新进展,目前已拓展至二线适应症,并在国内率先推出按疗效价值支付的创新方案,预计将能覆盖更多中国淋巴瘤患者。

创新转型,难而正确

2023年的复星医药营收和净利润双降,股价也持续低迷。

尽管业绩承压,2024年的复星医药依然坚持在“做难而正确”的事,聚焦创新,放大核心制药板块的优势,持续优化非核心资产。而除了上述的资产调仓整合,研发投入方面,复星医药更是投入重金。

近10年来,复星医药的研发投入保持稳健增长,从2013年的5.03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59.37亿元,十年十倍,占总营收比例从5.1%逐年提升至14.34%,打破了资本市场对其的刻板印象,已成为中国医药行业创新的领军企业之一。

从投入金额来看,2023年A股上市医药公司中,复星医药的研发投入排名第三,同属创新药企第一梯队。在创新驱动下,2023年复星医药核心制药业务营收302.22亿元,销售额过亿的产品共50 个,比2022年增加了3个,过5亿产品9个。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其抗肿瘤核心产品快速增长,创新研发的持续推进,有望对冲新冠相关产品所产生的不利影响。2023年,其制药业务收入 302.22亿元,不含新冠产品的营收同比增长13.50%,主要源于新品和次新品的收入快速增长,分板块来看,其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核心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增加37.99%。

有业内人士指出,过去几年,不少转型升级中的中国大公司都在受到资本市场和自身发展阵痛的“双杀”。从各个角度看,随着复星医药全球创新资产整合的全面加速,创新研发的持续投入和落地,复星医药似乎正在进入下一轮周期,估值正在走出底部区间。

复星医药重估正当时。(来源:蓝鲸财经)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