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工修缮展新貌,岭南传统建筑焕发“第二春”
网易| 2025-01-07 10:54:36

传统建筑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集中展示了岭南地区的自然风貌、社会变迁与人文情怀。经过乡村工匠的精心修复、细心雕琢,旧港务所、老祠堂、破旧民房等传统建筑焕发了新面貌。2024年广东省乡村工匠大赛——民间建筑类题民间美术类作品竞赛自开展以来,传统建筑修缮的话题受到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参赛作品花都区炭步镇藏书院村谭氏宗祠、兰堂书院、炮楼等项目修葺。

活化利用

带旺镇村文旅经济

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改造,形成农文旅产业新地标,正成为镇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位于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的松口港务所已有80年的历史。它地处韩江上游,是古时客家人南迁、下南洋的必经之地。

改造前的旧港务所。

几经岁月流转,曾经恢弘的建筑逐渐变得斑驳、破败。为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打造松口镇全新地标,当地决定对松口港务所重新修缮,打造松口印象民宿酒店综合体,实现传统建筑活化利用的目标。自去年11月开业以来,吸引了不少来自珠三角、福建等地的游客前来打卡观光。

松口印象夜景。

“千年松口,南洋古道。”松口镇建制已有1000余年,是周边地区商贸的集散地。行走于古镇之中,南洋风格的传统建筑随处可见。据悉,年来松口大力实施“古镇核心区复原行动”,广泛发动本地乡村工匠,对墙体、屋面、内部结构等进行科学修缮,提高抗自然损坏能力,避免“大拆大建”,尽可能重现传统建筑的风貌。

松口古镇街景。

工艺传承

赋予建筑美好内涵

传统建筑是美的象征,更是手艺人的美好寓意与祝愿。汕头市潮阳区棉北街道后溪天后宫,是当地最早设立的天后庙之一,于清朝道光年间重修。目前,新一轮的修缮正在进行中,综合运用了木雕、彩绘、嵌祠等工艺,预计将在明年初完成。

“宗庙祠堂对潮汕人有特别意义,通过工艺刻画的形象进行内涵诠释,表达了尊老爱幼、崇尚知识、家庭和睦等理念的发扬和传承。”该项目的申报单位代表魏颖说。

汕头市潮阳区棉北街道后溪天后宫航拍。

一批潮汕乡村工匠为传统建筑工艺的延续努力着、奔走着,他们兢兢业业、以老带新,为大美乡村建设贡献“匠人力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项目代表传承人郭少俊表示,“年来潮州木雕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年轻人也在关注和学这项手艺。”世代传承、生生不息,这些建筑扮靓了村镇、带动了人气、传承了精神,成为潮汕文化的一项重要标志。

参赛作品宝岩书室内的潮州木雕工艺。

主题营造

擦亮侨乡文化招牌

传统建筑是乡景、乡韵、乡情的代表,凝聚了几代人的故事与情怀。由于年久失修、长期风化等原因,江门赤坎古镇内的骑楼建筑一度损坏严重,闲置资源亟待盘活。为保护古镇遗址、传承华侨文化,当地推进大规模的修缮行动,迄今修缮面积已完成20万方米。

赤坎古镇的骑楼建筑。

在侨乡文化和骑楼建筑的影响下,当地乡村工匠积极作为,设计出一系列主题建筑。“侨小馆邻里中心的灵感源于华侨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庭院式骑楼建筑群。”项目设计者关询维介绍,该建筑以老砖砌筑为呈现手段,有超过100名乡村工匠及农民工参与到建设过程,这座建筑是他们智慧与创造的结晶。目前,赤坎古镇正积极发展精品演艺、文化展陈、非遗体验等文旅项目,进一步擦亮侨乡品牌,激活镇村经济活力。

参赛作品侨小馆邻里中心建筑工程。

让沉睡的老侨房“活起来”,中山大涌镇积极推动传统建筑活化利用。闲置侨屋改造为香山书房、主题民宿,仿碉楼侨房化身武馆练场……当地乡村工匠敢想敢干、积极作为,深入挖掘侨房价值,培育一批精品建筑为农文旅产业精准赋能。

由侨房改造而来的香山书房。

传统建筑营造修缮工作,具有非凡意义和多元价值。建筑焕新后是历史与现代交融的鲜活载体,进一步深化了村民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乡村工匠通过打造建筑文化地标,助推了农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实现增收致富目标。

撰文:陈相成

来源:南方农村报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