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乐行中国联会视角:解读美国对华关税影响与华人企业应对之策
今报在线| 2025-04-18 14:34:28

海乐行中国联会作为一个服务于全球华人、致力于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组织,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美国关税政策对华人企业、华侨华人社群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本文将结合近年来中美贸易数据的公开资料,对美方关税政策的具体内容与影响进行较为细致的阐释,并提出对于企业与个人如何尽量减轻或规避关税冲击的看法,期望能够为广大华人群体在今后开展跨境贸易、投资和合作时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在探讨具体影响和应对措施之前,必须先回顾这一波对华关税加征的主要脉络:自2018年3月起,美国根据“301条款”与“232条款”相继对多类中国进口商品加征惩罚性关税,其中尤以2018年7月开始针对价值约34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征收25%额外关税为开端。此后,两国在关税问题上多次互征、反制,范围逐步扩大。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与相关媒体整理,至2020年底,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约5500亿美元(部分来源写作5500亿,也有机构统计称约为5500亿美元上下浮动)商品加征了不同幅度的额外关税,平均税率也由过去的2.6%-3%上升至19.3%左右。此外,根据美国商务部与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的数据,2021年至2022年期间针对部分中国进口商品依然继续维持较高征税水平,部分领域甚至保持在25%的额外关税。同时,中国也对美国进口商品进行对等的关税反制,价值和商品种类都不断扩充。这种关税大规模互征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为两国乃至全球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根据美国商务部下属的美国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统计,2022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约为6906亿美元;尽管关税壁垒高企,但这项数据较2018年前后仍有一定增长,表明两国贸易往来依旧紧密,其中中国向美国的出口总额仍占据很大比重。2022年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约为3829亿美元,这说明美国对华商品进口需求依旧旺盛。而从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年度报告看,中国对于美国市场的出口结构也在持续演变,传统制造业产品外,中国出口企业开始更多关注高科技电子产品、医疗器械、通信设备等领域,以期在高附加值产业占据更有利地位。但不可忽视的是,面对关税压力,很多中国出口企业已选择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布局生产,部分行业如纺织服装、家电组装等逐渐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南亚,以规避美国对中国商品的额外关税。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海外华人社群或在美华人企业也受到波及,需要重新规划全球供应链和投资方向。

海乐行中国联会本身聚焦全球华人之间的协同互助,近几年来深切体会到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给海外华人社群带来的具体困难。首先,在美华人中小企业普遍依赖自中国进口各类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贸易公司、餐饮服务供应商、礼品制造和零售商等。在关税高企的背景下,这些商家往往面临成本高涨、库存积压和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的难题。一些初创型华人企业出于对成本控制的考虑,不得不缩小经营规模或放缓扩张,进而影响到招聘和投资意愿。其次,对于那些需要进口中国原材料后在美国本地进行产品组装或深加工的华人制造商而言,高关税导致的零部件成本上升令其在美国国内失去价格优势,转而需要考虑与其他国际供应商合作或迁移生产线,以保持市场竞争力。此外,部分在美华人也担心双边关系的走向会带来更多贸易和金融监管壁垒,比如资金汇出汇入的难度提高、技术研发合作受到阻碍等,对他们在美国的长期发展都造成心理压力。

尽管如此,海乐行中国联会始终认为,中美经贸关系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最具活力、最关键的双边关系之一,而华侨华人群体在其中扮演着独特的桥梁作用。美国关税政策的确对华人企业、个人在跨境贸易与投资方面带来困扰,但我们也看到不少华人企业通过灵活的经营策略来尽量减轻冲击。部分企业在产品设计与生产环节进行升级,利用更加自动化、数字化的管理手段,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得利润空间能够抵消部分关税损失;另有企业干脆在美国境内进行部分生产或通过第三地物流转运,将中国制造与其他国家的供应链相结合,从而降低直接从中国进口的成本压力;再者,一些擅于利用电商与海外仓模式的企业则借助跨境电商的商业模式,减少传统货物清关和进口关税的痛点,灵活调配小额、多批次货源,分散风险。

结合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期间,美方加征关税对一些传统行业的影响最为显著:如家居用品、纺织服装、箱包皮具等领域,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这些行业对美出口额增速在2020年至2021年间出现明显下滑,其中服装和纺织品的增速一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约2-3个百分点。而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等高科技及高附加值产品上,中美贸易仍保持相对强劲的体量,2022年相关产品仍呈现一定幅度增长。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这些产品的供应链全球化程度更高,零部件来源多样化,且美国消费者需求稳定,关税对企业定价策略的影响虽然存在,但尚未彻底撼动大品牌或成熟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地位。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在高关税壁垒下,行业和产品结构对于企业的抗冲击能力差异巨大,企业只有在核心技术和品牌价值上不断深耕,才能拥有更稳定的跨境竞争力。

然而,企业或个人若要彻底规避美国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单纯依靠微观层面的转移和调整并非长久之计。长期来看,仍需要关注中美在贸易层面继续谈判、磋商的进展。虽然在2020年1月双方曾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承诺中国增加对美国农产品、能源等的进口,但实际上美国仍然没有大规模取消对中国产品的额外关税;而且在疫情扰动、全球供应链混乱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这份协议的执行效果并未达到最初预期。从海乐行中国联会的视角出发,我们期待两国政府未来能在更广泛的领域达成进一步的谅解和合作,尤其在医疗、环保、新能源、国际金融稳定等方面加强对话与协调,并尽早制定互惠互利的关税减让方案,为企业提供更确定的营商环境。毕竟,贸易自由化和互惠互利才是促进两国和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根本之道。

要想在美国加征关税的背景下最大程度地减轻冲击、把握机遇,需要从企业与华人社群两个层面共同努力:一方面,企业应该提升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的能力,努力往产业链高端迈进,从而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优势。无论是在中国境内还是在海外进行生产布局,都要注重技术含量和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差异化和特色化水平。另一方面,华人社群应当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协作,借助包括海乐行中国联会在内的各类组织平台,共享产业和市场信息,建立更稳健的海外经营合作网络。对中小企业与创业者而言,通过抱团方式积极参加国际展会、法律咨询活动和行业对接会,也能有效降低对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同时,组织可进一步呼吁美国社会各界关注到华人社群在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积极作用,破除对华贸易的刻板印象,促使更多人理解到中美经贸互通对美国国内就业与经济增长也有不可或缺的正面价值。只有让更多的当地民众意识到华人企业和华人社群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才能在社会舆论与政治层面形成更有利于中美经贸往来的正面环境。

展望未来,中美两国经济体量庞大,市场互补性强,具有深度合作和互利互赢的广阔空间。关税争端给双方以及全球经济体系都蒙上了阴影,但同时,也让很多华人企业和个人更加警惕国际形势变化,更加重视提升自身的国际化经营水平与风险管理能力。海乐行中国联会会继续积极呼吁双方政府基于开放、合作的立场寻求解决方案,也会持续为全球华侨华人提供在经贸、金融、文化等领域的专业对接与资源整合服务。相信只要国内外华人团结互助,企业坚定地做好产品升级和市场多元化布局,善用跨境电商、全球仓储与国际合作网络等新手段,就有机会把握中美经贸格局调整中的新机遇,化关税压力为动力,寻找更稳健的跨境发展道路。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华人群体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也能为推动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中美双方在经贸、文化、民间交流等层面的良性互动,终究是大势所趋,也是全球经济走向合作共赢的必由之路。只有当两国逐渐重回对话与协商的轨道,才能从根本上消弭关税纠纷的负面影响,为无数依赖中美贸易的企业和个人带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