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陆丰市博美霞绕村,一座百年祠堂翻开了历史新页。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正高级工程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郭少俊团队带领的修缮工作,让这座书祠焕然一新,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坐标。
宝岩书室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具有先祖宗族祠堂和行教育人的双重作用,是非常典型的潮汕祠堂。祠堂占地面积1675平方米,建筑面积389平方米,为二进三山门院落四合院的布局,展现着清代乾隆年间祠堂的建筑风格。
祠堂内,有清朝大学士题书赐名“宝岩书室”,中堂前檐悬挂有乾隆五十四年广东惠州知府顾声雷手书的“惠济桑梓”的匾额,承载着当地厚重的文化记忆。
宝岩书室
郭少俊告诉记者,考虑到宝岩书室的历史价值,因此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始终秉持着“守正创新”的原则,既要保存传统的潮汕祠堂风格,也要增添创新的时代元素。
只见宝岩书室内装饰作品包括门、匾、龛、祭台等,主结构材料采用杉木,雕刻部分采用香樟木,包含浮雕、镂空雕等雕刻技法,漆地采用传统炼漆进行调配,最后贴上黄金箔,整个祠堂内外精雕细琢、金碧辉煌。
金漆木雕让潮州祠堂变得金碧辉煌。
“从建材选择,到木材雕刻,再到祠堂内部的配套设计,我们还原了潮州地道的祠堂建筑风格,结合了嵌瓷、潮州木雕等多种传统工艺,又增添上金漆木雕的运用,让宝岩书室焕发出了新光彩。”郭少俊介绍。
潮州木雕是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以镂空为主,通过多层次的镂空表现作品的立体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著称。祠堂修缮竣工后,宝岩书室不仅得到了村民的好评和喜爱,还吸引了周边众多亟需修缮祠堂的团队前来考察学习。
郭少俊在创作中。
作为潮州木雕的传承人,郭少俊表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潮州人,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始终将充满潮汕乡土气息的生活场景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像鱼虾蟹篓、花果丰收等都是常见题材,“潮州木雕不仅要展现艺人的精湛技艺,更要传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因此,郭少俊的作品既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又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息。
近年来,潮州木雕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政府、互联网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支持。郭少俊表示,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喜欢这门传统手艺,许多学校经常自发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学习。目前,郭少俊的儿子郭奕辉也接过父亲衣钵,在潮州木雕发展上颇有创新与建树。
郭奕辉接过父亲衣钵,目前也在为潮州木雕非遗传承和发展努力。
此次宝岩书室的修缮翻新,也是在父子的传承和共同努力下,让这座百年书祠重获新生,也使潮州木雕这项传统工艺在新时代下得到了弘扬与传承。
策划:高永彬
撰文、视频文案:黄旭君
设计:曾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