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闻!寒暑假是科研攻关的黄金期,他们远离娱乐甘受寂寞,只为早日将 神经再生研究成果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这个重点实验室有群“追光者”
南通网| 2023-01-23 18:18:16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6日上午8点多,南通大学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85后”副研究员毛苏苏已早早地来到实验室,和他的博士生姜纯一、研究生张骏杰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眼下,已是寒假,与往常相比,南通大学启秀校区的校园里有些清冷,但唯独7号楼(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所在楼幢)的楼下停满了汽车,毛苏苏的车也在其中。

“平时要上三门课,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各个实验平台也经常要排队预约。寒假正是搞科研的好时机,无须排队预约,随时随地都可以来校做实验。”毛苏苏告诉记者,眼下,他正和团队成员为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忙碌。这是一项利用基于磁性微纳器件的电磁治疗技术促进神经损伤、骨损伤修复的研究项目。“通过精准、实时的电磁调控,实现无创、精准医疗,我们目标是在2026年左右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拿到临床批件,真正造福患者。”毛苏苏说。

在4楼的显微镜室,另外一名副研究员周松林和他的研究生陈子馨正盯着电脑屏幕上观察一段受损的视神经模型。“中枢神经元受损后,产生的‘疤痕区’成为神经再生最大的阻碍。而我们正在通过筛选10多种药物找到清除‘疤痕’的有效方法。”周松林介绍,该课题的实验周期较长,首先需要在小鼠的视神经上制造出一个“疤痕”,然后将筛选的药物注射进小鼠体内,再通过切片、染色制作出仅有12微米厚度的视神经切片进行进一步研究,这一轮实验至少需要1个月。“其实,只要连续两个小时盯着显微镜看,就容易头晕、呕吐。但要想早日产出科研成果,就必须与时间赛跑!”因为感染新冠,上月23日陈子馨回家休养,“阳康”后1月1日就又回到实验室,跟导师一起继续从事科研实验。谈及2023年的心愿,这对师徒异口同声地表示,希望早日能筛选出具有临床转化意义的药物,更有效地清除神经受损产生的“疤痕”。

16日上午,7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和往常一样迈着矫健的步伐来到实验室工作。“只要不出差,顾院士周一到周五肯定都会来实验室上班。”谈及导师顾晓松,“90后”博士后从猛眼神里满是敬佩,“无论多忙,顾院士每周都会亲自关心我们的实验进展,和大伙分享讨论最新的科研文献,为整个团队把控研究方向。”近年来,从猛主要聚焦细胞外囊泡促进周围神经缺损修复功能和机制研究,获得2022年度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资助。

“和学校的其他学院不同,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一年365每天都是对师生开放的,各个实验平台也是24小时运行。每年的寒暑假是师生们进行集中科研攻关的重要阶段,为此,我们不但在一楼专门设立了门卫,还在楼内为师生提供洗澡等人性化服务,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攻关。”通大神经再生实验室办公室主任杨晓明透露,眼下,实验室每天都有师生坚守在校,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他们远离聚会和娱乐,甘愿忍受寂寞,潜心投入科研,只为早日将神经再生领域的更多科研成果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为“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冯启榕 江姝颖

[编辑:苏敏]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