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焦点!8年送教50000多公里!南通市通州区特教学校“行走之光” 照亮重残孩子求学路
南通网| 2023-02-09 15:11:09


(资料图片)

“我们先来看题目,已知买3支圆珠笔和2支铅笔要8.7元……你可以先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2月6日下午4点多,在通州区二甲镇九甲村脑瘫少年小文家里,老师耐心的讲解声、孩子稚嫩的答题声夹杂着沙沙的翻书声,让人仿佛回到了严肃的课堂。

今年16岁的小文自幼患有脑瘫,四肢无法动弹,长期卧病在床。“第一次见到小文时,瘦瘦小小的他躺在床上。被问到想不想上学,孩子的眼睛瞬间亮了,满是对求知求学的憧憬。”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行走之光”志愿服务队成员葛明丽是多年来为小文送教上门的老师之一,“起初我和学校几个老师轮流,每月送教一次,后来发现小文的学习能力强,孩子又好学,就改为每周一次。”为了满足小文的学习需求,学校还无偿购置了2万多元的远程教育设备,让他可以每天在家跟班学习。通过“线上学习+线下送教”,小文进步显著,如今已成为通州区理治小学五年级学生,通过远程教育接入普校课堂。

小文仅是区特教学校“行走之光”志愿服务项目的受惠者之一。该项目成立于2015年9月,面向通州区域内无法到学校学习的适龄重残儿童,提供基本认知、生活适应、康复训练及政策咨询与宣传等服务,切实保障适龄残疾儿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从聋哑学校到特殊教育学校,从聋哑儿童到聋哑、智障儿童再到重残儿童,学校演进、教育对象拓展,我们一贯坚持的信念就是‘特殊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区特教学校副校长吴爱琴介绍,项目启动之初,由于资料信息不全,很多孩子只有姓名、家庭住址。为了保证“一个不少”,老师们联系派出所、走访村委会、询问村民,几乎踏遍了全区所有镇、街道、村(社区)的大街小巷。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排查,学校摸清了39名重残儿童的情况,完善了相关资料,制定了个别化教育计划,建立“一人一案”,划分了帮扶送教区域、组别,开启了漫漫送教路。

8年来,“行走之光”志愿服务项目累计送教达12000多人次,上门送教里程达50000多公里,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12000小时。8名学生成功转衔至特殊教育学校学习,6名学生接入普特学校远程同步课堂,28名残障儿童配置了适合的康复辅具。目前仍有52名适龄重残儿童接受服务。

“行走之光”志愿服务团队也在不断壮大,人数由最初的8人发展为50多人。为了把送教上门做实做好,区特教学校党支部联合区教体局、残联、卫健委等多方力量和社会关怀,形成以“行走之光”党员送教团队为内圆、特校教师为中圆、普校教师为外圆的“同心圆”送教模式,打通了特殊学子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校党支部引导党员教师充分发挥“我是先锋我先行”模范作用,在精准服务中实现“为每一个学生寻找合适的教育”的目标,精准实施“一生一案”工程,开发“学科+生活、教育+康复”的个别化课程。

13岁的小旭患有严重癫痫,现在是区特教学校启智部三年级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奶奶在学校陪读。“刚进学校时,小旭还不能自主完成喝水、上厕所等简单动作,性格也比较闷,不爱说话。现在每天都盼着上学,性格开朗了,懂的知识也多了,课间休息能自己去喝水、上厕所了。孩子的每一个变化,我们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如果不是学校的老师送教上门,小旭哪里会有这么大的进步。”说起孙子的喜人变化,蒋奶奶脸上堆满了笑容。

与蒋奶奶一样,小文的奶奶也乐滋滋地说:“小文懂的可多了,最近时常给我科普防诈反诈知识,我还得多向他学习呢。”离开小文家,葛明丽感慨万千:“这孩子特别懂事,每逢过年过节,都会发个微信给我问候、祝福。他和其他重残儿童眼睛里的光,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勇气。‘行走之光’,不仅为重残儿童带去求知求学的机会,更为他们的家庭打开了一扇窗、点亮了一抹希望,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

(文中儿童均为化名)

文图 | 记者徐爱银

[编辑:高锋]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