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如皋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大做“水上农业”文章,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构建多元农业格局,让水中生“金”,掀起“致富浪花”。
“珠光宝气”映照碧水清波
(资料图)
站在吴窑镇沈甸村立南河桥上远眺,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个个白色浮球排列得井然有序,闪耀着“珠光宝气”,湖面上不时有鱼儿泛起的涟漪。
“每个塑料瓶下都连着一个‘钱袋子’,里面‘住’着的就是珍珠蚌。”养殖基地负责人邵小红笑着说,“像这样的养殖区域,在吴窑一共有1400亩,分布在立南河和南横港河两条主要河流上,预计3-5年后能产560万只珍珠。”
邵小红说:“我们通过技术培育出不同颜色、形状的珍珠,珍珠和河蚌壳可以做装饰品、护肤品,河蚌肉也可以做食品或饲料,珍珠蚌浑身上下都是宝,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养殖珍珠蚌既能促增收,又能改善河道水质。“珍珠蚌吃藻类,是天然的净水器,一只珍珠蚌24小时能过滤1.2吨水。”就养殖珍珠蚌的生态效益,邵小红侃侃而谈。
近年来,吴窑镇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发展淡水珍珠养殖,在大力发展绿色特色水产业,走出了一条以水养蚌、以蚌护水、强村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水中生金”收获“好钱景”
走进如皋市顺杰家庭农场,一排排连栋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用绿色油布围成了一个个长方形的水池,密密麻麻的水蛭幼苗或附着在水池壁上,或在水中如丝带般游动着。
“你看,这茬水蛭长得不错!”基地负责人何学武边说边把手伸入水下,捞起一把圆鼓鼓、似蝌蚪状的水蛭笑着说,“我养殖的都是野生水蛭,主要以螺为食,药用价值很高,现在市场上十分紧俏。”
据了解,新鲜水蛭唾液中含一种抗凝物质——水蛭素,享有“软黄金”的美誉,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疗效,发展水蛭养殖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何学武的养殖基地占地约18亩,建有30个大棚,目前已陆续投入使用,今年7月底,养殖基地共投放了大约一百二十万尾幼苗,目前幼苗的生长状况良好。水蛭一般生长周期为100天,预计到十月初就可以收获成年水蛭。如今,市场上的水蛭干货十分紧俏,供不应求,售价每斤达800多元。
“我们不愁销路,有很多外地商贩一到水蛭上市就会立马来收购。”何学武表示,他还在不断地学习和精进水蛭养殖方法,在捕捞田螺、喂养水蛭、田螺养殖等环节,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加快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以水养鱼”掀起“致富浪”
在吴窑镇长庄村前的长阳河,两岸绿意葱茏。水面波光潋滟,河水清澈见底,大大小小的鱼儿在水里上下翻腾,与盎然绿色相映成趣,铺展成一幅动静相适的美好画卷。
“河面养殖面积大概6、70亩,主要品种有草鱼、鳊鱼、翘嘴、鲢鳙等等。”养殖户陈春银是长阳河养殖承包人,今年是他养鱼的第三个年头,他回忆,去年年底的时候起了大概3000斤鱼,捕获上岸的鱼膘肥体壮,活蹦乱跳。“鱼的收成好,主要得益于长阳河的水质好!”陈春银说。
近年来,吴窑镇“以人管河、以河养鱼、以鱼护河”,河道周边的生态绿化变好了,河坡更整洁了,清澈的河流越来越多,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目前,吴窑镇养殖水面达3142亩,年产各类鲜活水产品1221余吨,养鱼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与此同时,村民不仅养鱼卖鱼,还依托当地的养鱼产业拓展农家乐,办休闲垂钓中心,将养鱼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建成了集养殖、餐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如皋吴窑镇正加快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将发展“水上农业”作为助推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精耕细作“水上良田”,以生态理念串起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水上产业链”,奏响增收致富曲。(王琦 贾轶群)
[编辑: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