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各位朋友,我是帮主郑重。最近后台好多人问我,港股这阵仗,是不是该动心思了?毕竟这两年它躺得够久了,从2021年高点摔下来,跌跌撞撞快三年,好多人套得牢牢的,现在总算有点抬头的意思,心里难免打鼓。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聊,港股这所谓的“新机遇”,到底是真机会还是镜中花。
先说说眼下的港股,像个憋了口气的人,最近总算喘匀了点。你看恒生指数,从去年10月那波低点爬起来,不知不觉也涨了快两成。不光指数动,里头的“大块头”也有动静——腾讯最近稳住了,阿里也没之前那么蔫了,连之前跌得爹妈不认的地产股,偶尔也能蹦跶两下。有人说这是资金回来了,南向资金最近天天往里灌,单月净流入好几次破百亿,跟之前净流出的时候比,真是两重天。
为啥会有这变化?我琢磨着,有几个信号得留意。一是政策面松快了些,内地这边对平台经济的态度越来越明确,“支持发展”这四个字不是白说的,港股里那些互联网巨头,头上的紧箍咒松了,自然有人敢买。二是估值实在太低了,低到什么程度?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前段时间居然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低,就像菜市场里的菜,便宜到摊主自己都觉得亏,总会有人蹲点等着捡漏。三是外围那点事也缓了缓,美联储加息的节奏慢下来,美元没那么疯涨了,港股这种靠外资吃饭的市场,压力自然小了些。
再往细里看,有些板块已经显露出暖意。比如消费股,前阵子去香港逛了圈,商场里内地游客多了不少,莎莎、周大福这些店,门口排队的人比去年多了三成,业绩报表里总算能看到“复苏”两个字了。还有科技股,不光是政策托底,它们自己也在攒劲,腾讯的视频号广告噌噌涨,阿里的海外业务也有新动作,不再是光靠“砍成本”过日子,开始琢磨怎么赚钱了,这对长线投资者来说,是个实在的信号。
但话说回来,机会这东西,从来不是白给的。港股的脾气,老玩家都知道,急起来比谁都疯,怂起来比谁都蔫。现在的风险也明摆着:内地经济复苏的节奏还没完全稳住,企业盈利能不能跟上股价的反弹,得打个问号;美联储那边虽然加息慢了,但什么时候降息还没谱,外资要是突然抽脚,它还是扛不住;还有些行业,比如地产,虽然政策给了不少力,但积弊太深,想一下子爬起来不现实,别看着股价弹了就往前冲。
作为做了20年财经记者、盯着中长线的人,我觉得港股的机会确实在慢慢冒头,但不是那种“闭眼买”的机会。它更像一片刚翻过的地,得挑种子,还得有耐心等发芽。那些估值够低、业务扎实、又能吃到内地经济红利的公司,比如跟消费复苏沾边的,或者在科技领域有真本事的,值得多瞅两眼。但千万别想着“抄底抄在最尖尖”,中长线投资,讲究的是“买得值,拿得住”,不是比谁下手快。
总的来说,港股这口气喘过来了,但还没到跑起来的时候。机会是有的,只是藏在细节里,得慢慢扒。我是帮主郑重,咱们不追热闹,就着这波回暖,好好筛筛那些能长长久久的主儿,不急,咱们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