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晚间,东阳光一则业绩预告引发市场热议:2025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5.83亿-6.6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57.48%-192.81%;扣非后净利润4.71亿-5.51亿元,同比增长159.73%-203.84%。这组近乎翻倍的增长数据,在资本市场掀起一阵涟漪。
但与这份亮眼业绩形成尖锐反差的是,几天前《新财富500创富榜》上的刺眼记录——东阳光掌舵者张寓帅与其母郭梅兰,以176亿元的财富蒸发额登上“财富缩水榜首”。短短一年,母子俩的身家从290.8亿元骤降至114.8亿元,60%的跌幅不仅远超王健林父子58%的缩水幅度,更让外界疑惑:这家坐拥两家上市公司的实业巨头,究竟在经历什么?
【资料图】
东阳光将业绩预增归结为三大引擎。首当其冲的是制冷剂行业的“东风”:随着第三代制冷剂供需关系改善,价格持续攀升,作为行业参与者,东阳光顺势享受到了行业红利。
其次是电子材料业务的规模效应。公司积层箔与化成箔产能逐步释放,摊薄了单位成本,让这一传统业务板块贡献了稳定增量。
最引人注目的是新赛道的突破:智算中心液冷及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加速,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已实现营收。这意味着,在传统业务之外,东阳光正试图在科技前沿领域撕开一道口子。
但这组增长数据,却难掩张氏家族商业帝国的“裂痕”。
张氏家族的商业版图,始于1997年张中能创立的东阳光实业。从电子材料起家,专注电极箔和电解液研发生产,这家企业在2003年完成关键一跃——借壳成量股份登陆A股,此后历经三次更名,最终定为“东阳光”,形成了覆盖电子元器件、化工新材料等五大事业部的产业格局。
真正让家族财富跃升的,是医药板块的爆发。2006年,张中能拿下罗氏奥司他韦中国专利授权,推出抗流感“神药”可威。凭借这款产品,东阳光长江药业2015年成功登陆港交所,形成A+H双上市平台,张氏家族也借此跻身富豪行列。
彼时,张中能打造的商业帝国横跨电子材料、医药、健康养生三大产业,风光无两。但2020年张中能病逝后,其子张寓帅与母郭梅兰接手的,却是一个暗藏危机的“摊子”。
2025年《新财富500创富榜》揭示的残酷现实:母子俩财富一年内蒸发176亿元,跌幅60%,远超王健林父子的58%。这背后,是两大上市公司核心业务的集体失速。
东阳光长江药业的坠落,与“神药”可威的式微高度绑定。2024年,公司营收暴跌40.84%至37.24亿元,净利润缩水75.78%至4.83亿元,创下近年最差业绩。
直接导火索是流感发病率下降:2024年中国流感新发病例从2023年的1250万例降至860万例,可威需求锐减。雪上加霜的是,公立医院减少带量采购外的可威胶囊采购,加上产品售价下跌(颗粒降7.8%、胶囊降20.1%),可威在磷酸奥司他韦市场的占比从64.8%跌至54.8%。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单腿走路”:可威长期贡献公司主要收入,而研发投入薄弱,缺乏接续产品。当行业风口退去,业绩自然应声崩塌。
为挽救医药板块,张寓帅启动资本重组:6月29日,东阳光药宣布以吸收合并方式将东阳光长江药业私有化,计划8月5日完成港股退市。这场退市被解读为“断臂求生”——通过整合资产,集中资源应对危机,但能否奏效仍是未知数。
医药板块告急的同时,A股东阳光也处境艰难。尽管2024年实现3.75亿元净利润,但较2022年12.44亿元的峰值已缩水70%。更危险的信号藏在财务数据里:
股东高比例质押近乎“押上全部家当”。Choice数据显示,东阳光实业和宜昌东阳光药业分别质押5.6亿股和5.2亿股,质押率高达90.96%和95.68%。这意味着,一旦股价下跌触及平仓线,可能引发股权变更风险。
财务流动性也亮起红灯:2025年一季度末,资产负债率65.18%,流动比率0.86(远低于1的安全线),速动比率0.72.公司50亿元货币资金难以覆盖79.62亿元短期借款,加上31.45亿元长期借款和16.61亿元一年内到期负债,偿债压力如影随形。
传统业务同样承压:电极箔市场被新疆众和挤压,份额从30%降至25%;电容器业务难拓高端,被江海股份抢占空间;高端铝箔面临产能过剩,精度不及鼎胜新材;制冷剂业务虽短期回暖,但第四代产品布局滞后。
面对困局,张寓帅将希望寄托在新业务上。业绩预告中提到的“智算中心液冷及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推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实现营收”,正是其突围的关键。
目前,东阳光已与中际旭创、智元机器人合作成立子公司,切入当下火热的液冷和机器人赛道。但新业务的“甜蜜”背后,是现金流的持续消耗:2025年一季度,公司筹资现金流净额7.35亿元(同比暴增110倍),而经营活动现金流1.58亿元(同比下滑5.78%),投资现金流-6.33亿元(同比下滑50.52%)。
这意味着,公司正依赖外部融资支撑新业务投入,一旦融资渠道收紧或新业务不及预期,资金链风险将进一步放大。
编辑有话说
东阳光的半年业绩暴增,更像一场“结构性反弹”——依赖制冷剂价格上涨和产能释放等短期因素,而支撑其长期发展的医药支柱已倾颓,传统业务增长乏力,新业务尚处投入期。张氏家族财富的大幅缩水,本质上是商业帝国根基松动的映射:单一产品依赖、高比例股权质押、流动性承压等问题,并非短期业绩增长所能掩盖。
对于东阳光而言,当下既是转型窗口,也是生死考验。液冷与机器人赛道能否真正撑起增长大旗?医药资产整合能否扭转颓势?高质押风险能否平稳化解?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这家老牌企业能否走出“冰火两重天”的困境。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3029.html